与以往有所不同,与本届工业自动化“盛宴”同期启动的,还有“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及技术交易对接会”,国际金融危机之下,助力本地企业提升“内力”,拓展市场,是首当其冲必须先行思考的命题。而此次国际展览会“联袂”科技成果对接会,无疑让成果、市场两个要素,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
畅通成果转化之路
在蓉科技项目“抱团”结连理
“在当前金融形势之下,政府引导,促成跨区域战略合作,这对我们的成长,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昨日,在同期启动的“科技成果展示及技术交易对接会”上,数十科技项目在场“配对”成功,并在对接会上“定音”,达成合作意向。其中,本地高新技术企业成都汉智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符氏百乐机电有限公司现场签订了合作协议,德国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与四川东方电气自动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四川玖源化工有限公司,也相继在现场“喜结连理”,敲定双方战略合作。
“公司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字数码系列发明专利,此次合作将瞄准汉语编程和汉字数码的技术与市场开发,这块市场潜力非常可观,可达数百亿元人民币,我们的核心专利技术非常占据优势。”昨日,汉智数码董事长钟林透露,早在去年,通过市科技局的牵线搭桥及自身市场拓展,汉智数码与同领域的“符氏百乐”一拍即合,着手谋划在成都设立研发及市场中心,基于核心专利技术拓展市场。
“眼下,成都技术市场建设做得越来越细,也越来越实,通过每季度的实体项目对接,与网上虚拟市场建设,在蓉科技项目能很好地寻求市场,让成果与市场的距离,离得更近了。”钟林的感慨,并非仅仅代表他自己的观点,在昨日的采访中,这样的认识,已成为蓉企的一种共识。
科技成果转化难,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样的“转身”并不单单是一个转化得了、转化不了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技术、市场开拓、对接渠道、产业化成本等各个领域的“综合题”,特别是在当下的金融形势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活跃、健全区域技术市场,显得尤为迫切。
始于去年,市科技局联合在蓉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成都联合产权交易所等机构,开通了 “成都网上技术市场”,无形的虚拟市场,产生的有形成果转化效用,正在得以彰显。而在虚拟技术市场建设的同时,每个季度立足产业的项目成果对接会,正在多渠道地畅通成果转化之路,让成都的科技成果,距离市场近一点,再近一些。
助力灾后产业恢复
科技成果展会“移师”灾后重建一线
不同于以往历届自动化及仪器仪表国际展览会,昨日,在展会现场,“科技助力灾后重建”成为此次展会的“重头戏”,“此前,我们已前往灾区进行过实地调研,了解灾后重建,特别是产业恢复、升级的科技需求,对症下药地邀请知名企业、科研院校专家来蓉‘会诊’。”昨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参加此次工业自动化“盛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绝非空手而来,“通过前期与展会主办方衔接,我们已经挑选了一大批电子信息、模具、机械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只要灾后重建有需求,我们的成果数据库就会及时地与灾区对接。”昨日,专门抵蓉参加此次展览会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专家表示,他们此行准备了“电涡振动位移传感器”等近十个项目,在对接会上与蓉企业、院所对接,此外,还根据灾后重建的地方需求,筛选了数十项目,深入都江堰等灾后重建一线对接。
不走过场,直奔此行主题。
今天起,这些来自省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将带着为灾后重建量身准备的技术成果,兵分几路,分赴灾区一线,现场“把脉”灾后产业恢复、升级。
“此前,我们通过主办方,已提前与都江堰等灾区企业进行了前期对接,摸清需求,所以此行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竭力提供技术支撑,帮助灾后产业重塑。”昨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专家表示,明天起,他们将陆续前往都江堰市宁江机床厂、拉法基,德阳东汽等大型工业企业研发生产一线,根据企业需求,现场进行技术对接。
500强企业聚首蓉城
蓉企“抱团”拓展自动化国际市场
在西南地区自动化及仪器仪表国际展览会上,除了西门子、瑞士ABB等国际“大腕”悉数亮相以外,另一道人气“风景线”则是抱团出击的成都机械自动化企业。“对于我们这些成长企业来说,能与世界500强同台亮相,是一个‘走出去’的绝佳机会。”昨日,参展企业成都海科工控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
据了解,在本次展览会上,除了设立新技术新产品展示区、创新成果展区之外,还专门设置了“成都造”功能展区,“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帮助企业拓展市场,促成项目转化、对接,往往比直接的资金支持,更为迫切。”成都科技服务中心主任杨靖分析,“成都造”展区实则是在蓉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足不出户对接国际市场的平台,在此次展会的项目选择上,多为同一条产业链上,处于上、下游的产业需求方,“抱团”拓展市场将让“成都造”工业自动化企业形成合力,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抓住产业转移的潜在机遇,以更大的体量,拓展国际市场。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