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武汉这座城市的解封,我们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复工浪潮。然而,复工至今,依然有不少企业面临严重的“用工荒”问题。研调机构Gartner预计疫情不确定性将使工厂劳动力下降至少20%,各地政府、工厂纷纷上演“抢人”大战。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我们原本引以为傲的制造业为何会出现运营“搁置”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企业仍处于“劳动密集型”运营模式。当疫情出现,工人被迫居家隔离,没有工人等同于没有劳动力。即使在疫情过后的今天,一直延续的“用工荒”问题依旧困扰着企业主,少数的工人上岗导致难以合理分配任务,产品交付周期延长,无法按时交货。
而在疫情期间,我们不难发现,原本智能化程度高、协同能力强的“技术密集型”企业不仅可以快速恢复生产,还为抗疫做出了贡献。对比之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突破这一模式成为了当下驱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出路。
回望2019年,在工业机器人的促进下,中国制造业可谓是高速发展。如果说智能时代能够实现人类智慧的飞跃,那么智能机器人则能够重新定义现有的生活方式与生产结构,而这种智能化生产模式正是推动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一、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已是行业共识
日前,我国首部机器人产业蓝皮书《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在线上发布,其主编石胜君先生表示,疫情过后,更多行业将加速推向“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企业会越来越多的采用自动化、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现代管理方法,在减少疫情所受损失的同时加速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随着疫情的到来,在工业领域,“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开始作为推动工厂转型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当前企业面临招工难、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以及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降低对工人的需求,提升生产线的柔性化和自动化生产能力,已经成为推动工厂向“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对于传统制造企业而言,无人工厂是一个巨大诱惑。无人化意味着人工成本的大幅下降,而且通过机器换人还可以实现产品的快速生产和交付。截至目前,已有众多企业加入到“无人工厂”的队伍中。比如,富士康已部署超过4万台自研的Foxbot工业机器人,大量的流水线工人被机器人替代。除了富士康,包括美的、格力、华为、富士康、东莞劲胜、正大食品等企业近年来也纷纷投入到无人工厂的实践,通过打造自动化生产线探索智能工厂发展新模式。
二、人机协作或将成为填补“用工荒”空白的工具
当前,我们正处于人口红利下降和科技力量上升的阶段,面对劳动力资源的缺失,需要用另一种方式来填补空白——人机协作,这也是企业实现“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工具。
受疫情影响,招工难、用工荒、人才成本高正在成为现实,并对企业的扩张带来挑战。通过改造老旧生产线,利用更加智能的工业机器人完成重复性较高且较为危险的工作,替换部分工人推动工厂的少人化,进而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充分发挥工业机器人的高效率以及人的灵巧性和创新优势,这将成为疫情过后制造企业的绝佳复工手段。
那么,都有哪些机器人企业为工厂复工提供了便利呢?对于人机协作的技术发展又有着哪些新的突破?
1、灵动科技推出人机协作AMR解决方案
近日,灵动科技针对疫情影响下制造业用工荒、招工困难问题,正式推出人机协作AMR解决方案,该方案涉及物料搬运、尾料回收两个应用场景,在全套AMR解决方案的帮助下,客户工作效率可获得成倍提升。同时,该解决方案还具备快速上手优势,3小时内可完成新员工操作教学,节省培训成本,助力人工完成复杂的生产流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疫情带来的损失。
2、投资3600万美元建设全球最大的协作机器人中心
名傲移动机器人(MiR)和优傲机器人(UR)于近日宣布在丹麦机器人之都欧登塞新建一座协作机器人中心。作为丹麦机器人技术界的两家旗舰企业,它们将共享这座占地32000平方米的新家。据悉,该项目将投资3600万美元(约2.53亿元人民币),此举将推动人机协作技术与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3、你的下一个轮胎更换将由机器人执行
2月25日消息,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区的机器人公司RoboTire与三菱机器人公司合作设计了一种系统,“我们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一组四个轮胎的安装。”据悉,该系统的价格约为25万美元,且RoboTire正在寻求更多经销商和其他销售网点。这一系统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可谓是劳动力资源短缺时的“及时雨”。
4、珞石以自动化助力企业复工
珞石机器人切实响应国家号召,总部及各分公司依照当地政府相关指示已于2020年2月10日起全面复工。目前,珞石XB4、XB7系列机器人已产线全开,快速、平稳恢复生产,为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提供强有力支撑,助力经济回升。此外,珞石还提供3个月免息分期付款、免费延保半年及售后升级的服务,帮助企业将复工压力降到最低。
三、人机协作的应用创新要求仍待提高
尽管在疫情之下的人机关系有了新的发展意义,但其应用创新要求也需要相应提高,使自身功能进一步获得完善,更加兼顾与人的结合。
1. 精准化与模块化需要完善。当前机械手作业的精度和重复精度尚处于中级阶段,其安装便捷性和易用性不够普及,随着微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在精准化与模块化方面下足功夫,全面覆盖人机协作的需求应用范围。
2. 节能化和安全化需要提高。人机协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机器安全了,客户才能完全放心使用。而在机器运作过程中,能源成本也是我们所考虑的重要因素,像食品、医药、生物工程、电子、纺织、精密仪器等行业也都提出了无污染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来替代易污染部件,减少润滑油、机械部件等带来的污染,节约能源成本,并在可行范围内提高机器安全稳定性能,降低因机器故障而发生工伤的概率,破除人与机器之间的藩篱。
3. 智能化应用需进一步落地。要满足人机融合发展,机器人必须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传感等新技术相结合,不断提升人机学习和交互能力,以此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
这次疫情可以说是“危机并存”,经历了这次难关,让中国制造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再度凸显,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对未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智能化升级刻不容缓,在这一复工浪潮下,工业企业应该更能清楚地看到出路。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