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华为与Gentle Monster联合打造的智能眼镜EyeWear正式在国内上市,并在上线后秒罄。几乎同时,Bose Frames国行开售、亚马逊发布Echo Frames,而以Mutrics为代表的新兴独立品牌也开始将其智能眼镜的市场从欧洲拓展到了亚洲。
智能眼镜开始越来越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甚至苹果、FACEBOOK也在进行相关产品开发。这就让人好奇,除手表和耳机之外,智能眼镜为什么突然又开始火了起来?智能眼镜的未来又会如何?
尝鲜失败
智能眼镜的起步要追溯到2012年的Google Glass,这台设备集中了当时人们对可穿戴设备的各种想象。摄像头、显示屏、扬声器、麦克风等元器件加入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杀手”,使其在各种场合都可以拍照、录视频、播放音乐、接听电话、导航。随后,谷歌眼镜享受着媒体舆论对它的褒奖,《时代》杂志也将谷歌眼镜评为2012年最佳创新之一。
但谷歌万万没想到,现实却给它浇上了一盆冷水。2013年,随着谷歌眼镜走入消费者市场,用户发现谷歌眼镜的制造技术、应用场景等远没有宣传片中来得“科幻”,似乎谷歌的研发团队自己也没搞清楚这款眼镜的定位是什么,舆论开始急转直下,“谷歌眼镜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产品”成了媒体的新论调。
一年内,谷歌眼镜从挑战智能手机的创新产品变成了鸡肋。2015年,谷歌在官网上留下一句“感谢你与我们一齐探索,探索之旅仍未结束”,宣告暂停面向消费者的谷歌眼镜项目,同时,谷歌开始开发企业级的谷歌眼镜。
与 Google Glass 名气相当的微软 HoloLens 也遇到类似问题。尽管赛道不同,微软选择了混合现实技术(Mix Reality)作为智能眼镜的突破口,但这款产品依然是集成度相当高的产品,可以在空间中进行虚拟操控,还在内部加入大量传感器、芯片等。所以产品发布后,价格高昂、功能不成熟的标签也都令它与消费者渐行渐远,如今的 HoloLens 选择在工业制造、产品设计等 B 端市场发挥长处。
谷歌和微软在消费级市场的尝试几乎宣告了一个事实,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智能眼镜最敏感的是技术和价格。只有用成熟的技术抓住痛点,用较低的价格占领市场,才能让产品走上不断迭代升级的消费者之路,而没有找到这样的路线产品就不会成功。
化繁为简
而在这条路线上,可穿戴领域的智能手环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显然,要想进入寻常百姓家,智能眼镜也需要找到和手环类似的点才能打开市场,这时候,音频功能开始走进各大厂商的眼中。
让眼镜和蓝牙耳机结合是智能眼镜找到的出路,也是今年以来产品上最明显的变化趋势。四月份,极客之选体验的 AfterShokz 研发的 REVVEZ 骨传导太阳眼镜上,通过骨传导技术和太阳镜的结合,这款产品可以在用户户外骑行时既充当太阳镜,又可以听歌打电话,但除此之外,这款产品没有对镜片做任何科技改造,让它在外观上看起来和普通太阳镜类似。
类似的变化也出现在华为 X Gentle Monster 联名眼镜和 Bose 智能音频眼镜两款产品上,这两款产品也都有太阳镜款,不同之处在于华为 X Gentle Monster 联名眼镜还推出了光学镜片版本,但在功能上,这两款也都选择了音频作为切入口,没有过多花哨的功能,更像是蓝牙耳机和眼镜的结合。
音频功能加入让这三款以太阳镜为外形的产品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在户外尤其是运动时,戴上耳机听歌既不安全也不方便,通过这样的眼镜就能一下解决两个难题,还能减少对耳朵的压迫感,因此从功能上说,它找到了蓝牙耳机不擅长的领域。
这样的功能简化趋势源自于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丰富与增强。手机如今已经是集生活、娱乐、工作为一体的强悍设备,无论是处理器还是系统集成度都非常强大,这样的设备可以支撑起日常使用的方方面面,它的算法也可以支持眼镜这样的设备,因此智能眼镜的优势就集中在听、看这样的核心上,避免复杂运算后也可以更好控制体积和重量。
如今越来越多厂商已经开始认识到可穿戴设备和手机的关系是互补而非替代。自 Google Glass 诞生之后,可穿戴设备形态日趋多元化,不同设备提供了不同的基础能力,智能手表提供运动、健康监测功能,智能耳机提供语音助手、通话功能,尽管手机也可以实现这些功能,但在日常使用上不及这些设备方便,这正是智能手环、手表、耳机产品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AR未来
功能的简化只是第一步,无论是利用骨传导技术还是微型扬声器,无论是主打户外运动还是多元时尚,在 2019 年,智能眼镜领域迎来的这轮新繁荣,都在尽量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尝试去寻找出新的用户痛点。
但显然,华为 X Gentle Monster 联名眼镜和 Bose 智能音频眼镜这两副眼镜都不会是智能眼镜的发展尽头,反而更像是未来 AR 眼镜的雏形,以及还有厂商在“后 Google Glass 时代”回到起点的重新思考。这就让我们更加期待功能更多、使用场景更广、能够支持网络和 AR 的下一代智能眼镜了。
如今,眼镜已经被赋予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就像是在 AirPods 中的 Siri、Google Glass 中的 Assistant,它们逐渐成为最贴近人类大脑的智能助手,一个“隐形的大脑”。
就在今年6月, vivo在上海MWC展会发布了一款AR智能眼镜,用于扩展娱乐。但这款智能眼镜需要搭配vivo的5G手机使用,因而具体上市日期还是个未知数。但据介绍,vivo的智能眼镜可能是通过USB线连接手机使用,将会提供游戏、影院、协作办公、物体识别、面部识别等功能。
随后今年9月份,HTC正式宣布了其智能VR眼镜产品Vive Cosmos将正式开售,国内售价为5899元,采用翻盖式设计,支持HTC Vive自研的inside-out追踪技术,再加上自从各种支持VR的PC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使用,使得用户可以在戴上该眼镜之后,实现现实与虚拟界面的无限切换。
此外,苹果将要推出智能眼镜的传闻从2017年来一直不断,虽然没有实体产品,但据今年5月投资公司Digi-Capital和AWE(Augmented World Expo)对AR/VR行业内部人士的调查显示,在智能眼镜榜单上,尚未推出智能眼镜的苹果竟获得了43%的行业支持率,成为行业人士支持的第三大智能眼镜平台。
由此看来,未来无论在国内抑或国际市场上,智能眼镜都将成为各大科技玩家的必争之地。根据有关机构预测,在全球范围内,到2023年底,全球AR和VR智能眼镜市场规模预计将达3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13%。再看到我们国内市场,也有机构预测2019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33亿元,甚至到了2023年,会突破千亿元。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