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具备全产业制造体系,制造业生产线需要大量用工,劳动力供给已经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转型升级过程“机器换人”势在必行。然而随着工业机器人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了无可回避的命题。工业机器人将会成为我们的奴隶、伙伴、取代者,还是三者的融合?当工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后,人工智能是否会对工业构成一定威胁?这也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工业机器人研究领域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
带着这一话题,在2019国际工业博览会期间,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市人大财经主任戴柳做客了主编直播间,阐述了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与人这三者的关系,并分享了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技术以及创造良性市场环境的方式方法。
戴柳
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
上海市人大财经主任
七大字母,驱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内在发展动力
“人工智能(A)、区块链(B)、云计算(C)、大数据(D)……”这些词在2019年持续火热。在应用需求的推动下,新技术的发展得以提速,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也更加明显,催生了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如果说工业机器人已经逐渐部署在我国的工业产业生产中,那么,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技术、大数据的出现则进一步推动了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发展,加快工业数字化的转变。
在金融科技ABCD的技术驱动下,纵观近年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史,涌现出了新的能够体现企业竞争力的字母,分别是:P、Q、R。“P指代的是更多的国际专利,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企业的创造力与自主核心技术需要快速提升。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若想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不能仅靠当下现有的技术水平,需具备一定的革新技术,摒弃‘舶来品’;Q是指智能化一站式解决方案。随着汽车、3C等行业的飞速发展,企业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产量产能上,试图凭借单一的高产能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然而,时代在变化,行业也在随之改变,客户不再仅被产品交期填饱胃口,越来越多的客户希望企业能够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的多行业解决方案,而不是传统‘一对一’的对接方案;R是指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过去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模式早已不是主流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具竞争力的个性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比如大家一直关注的医疗康复机器人,随着人们对医疗健康手段和过程提出的精准、微创、高效及低成本等方面的更高需求,医疗康复机器人获得了极大关注,并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如果我们没有跟上需求的潮流,就无法准确的对接,从而也就错过了产业发展升级的绝佳机遇。”戴柳详细地介绍道。
在这场工业机器人市场竞争新格局下的突围战中,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技术、大数据是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过硬的研发技术、智能化一站式解决方案与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则是这个产业快速成长的新动能。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全方位打造智慧生产体系
在上文提到的金融科技ABCD四项技术当中,排行第一的当属人工智能技术。AI当道,工业机器人将被新的核心技术定义,包括深度学习、路径规划、任务级编程、柔性控制等。作为一项极具发展前景的前沿领域,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市场瞬息万变的大趋势下,戴柳阐述了机器人、人与人工智能这三者的关系:人工智能赋予了机器人思考的能力,机器人应承了人工智能的外在表现,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
工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手工劳动的解放,然而我国的工业场景大部分还停留在非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阶段,有很多示例可以说明这一点,例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存在大量质检员,每天用肉眼观察产品加工生产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手工测量产品的尺寸。工业生产线以及物流仓储领域中,依靠大量人力进行产品以及工业零部件的分拣和上下料,大量工人重复着无聊甚至危险的工作,且肉眼具有主观性,会导致漏检和误检等问题。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这一问题上,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FANUC就起到了带头作用。“FANUC视觉圆弧跟踪技术可对圆弧传送带上的散乱工件进行视觉跟踪,机器人配合该技术可精确拾取圆弧传送带上的工件,且传送带无须停止;iRVision 视觉定位技术帮助机器人抓取输送线上的PCBA,并对应四个工位的检测机进行上下料,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在人工智能赋能工业机器人这一道路上,FANUC走在了最前列。”戴柳举例夸赞道。“当然,还有很多企业也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但我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机器人的各个操作环节以及生产环节当中,全方位打造拥有智慧生产体系的未来工厂。”戴柳补充道。
在二者的深度融合上,戴柳认为短期内并不会对工业机器人产业产生威胁。他指出:“首先,从现实出发,人工智能爆发式的应用并不会立刻实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次,我们在大批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要把握好场景的应用范围以及与其他技术的融合程度,这种融合是技术与技术的关键融合,是技术与产品的对应融合,是人与机器深度对话的融合。”
人与机器人深度对话,实现相辅相成的和谐时代
自从人类发明了机器人,就持续面临着一个根本性问题:机器人究竟会不会完全取代人工?戴柳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他表示:“机器人技术在场景应用上贯彻了‘单丝不线,孤掌难鸣’的理念,机器人的很多功能都是通过人的灵感研发出来的,而人在面对特殊环境时同样需要仰仗机器人,所以说人与机器人绝对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一旦趋势切换为机器应该如何适应人,那看待人机交互等最终趋势的根本视角从来就不应该是机器能做什么,而是人更渴望什么。“未来,人机的深度交互融合将成为主要趋势,机器人在人机对话当中将扮演‘执行者’的角色,机器不会伤害人,人对机器有依赖性。在机器与人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人机相互取长补短,在科学与技术向量空间中建构更高级的状态。‘机器补人’的案例有很多,比如消防机器人在高温度的环境下帮助人们解决有一定危险性的事情,又或者是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围棋(AlphaGo),它通过深度学习原理,把人的短板补上了。我们不难看出,人与机器之间如果增加互动性的话,将可以解决人类社会当中很多棘手的问题。”戴柳说道。
一去一来,帮助本土企业突破发展瓶颈
除了深度探讨机器人、人与人工智能相互之间的关系,戴柳面对当前本土企业发展瓶颈,也提出了“一去一来”的可行性建议:“‘去’即减少过剩产能。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有非常多的企业涌入多轴机器人的生产,这就导致了企业间相互低价压制,严重挫伤了这个行业。‘来’是指要增强企业高品质发展的认识,提升企业竞争力。我个人认为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在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程度上,大力发展工业智能机器人,另一条腿是以贴近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大力发展服务机器人。中国企业如果能在制造业与服务业大步前进,我们的机器人事业将会得到质的飞跃,实现中国工业由大到强的高速转变。”
戴柳以具体企业案例及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指出了当前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并表示机器人、人与人工智能三者的深度交互融合是推动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戴柳这番扣人心弦的话语中,已经为本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制定了非常清晰的近期和远期目标,这必将加快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化步伐。
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在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中,无论是机器人、人与人工智能三者的互补关系,又或是企业与企业间的协同关系,戴柳坚信,这种相互融合、促进的紧密联系一定能够形成聚变,开创更加美好、智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