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智能制造领域,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有了一个以产业化为核心的公共技术平台。2018年12月7日,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广州成立。中心肩负着多项产业发展使命:除了三年内共预计创造5亿-10亿元产值外,它还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主阵地。
广东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端做得最好,产业链条最成熟,同时在系统集成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创新中心组建的牵头单位,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介绍,创新中心选择在广东落户,不仅青睐于这里良好的制造业基础,更重要的是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风口”机遇。
孙志强认为,广东在改革开放40年间,是国家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国际化的“火车头”。下一个40年甚至更长时间,广东将开启“二次创业”,特别是工业机器人作为支撑制造业智能化的关键装备,将加速发展推动产业变革。他认为:“应当更好地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原创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基础和完善的金融体系等各方优势,协同创新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步伐。”
图、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
智能制造在湾区内既可加速“产业化”也可迈向“国际化”
南方日报:请以机器人产业为切口,谈谈当前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情况?
孙志强: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18年发布的统计数据,全球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为74台/万名产业工人,韩国为631台/万名产业工人,德国309台/万名产业工人,日本为303台/万名产业工人,而中国仅有68台/万名产业工人。由国家工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共同制定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到:到2020年要实现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
这说明国内市场对机器人产业是满怀期待的,特别是关注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根据制造业企业需求,提供一套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但是国产机器人在核心技术方面与国际还有较大的距离。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引入国际机器人品牌来支撑本土产业的发展,是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一大举措。例如,在“硬配套”上,机器人本体可以采用安川电机(YASKAWA)、发那科(FANUC)、德国的库卡(KUKA)、瑞士的ABB国际四大家族品牌,但在“软服务”上,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可以由本土企业来研发设计。
那么,这就是放弃对核心技术的攻关吗?并不是。而是在产业发展的初步阶段,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自主研发,不断努力攻关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重技术应用及产业化。两端同时发力而不宜偏颇。这样,既能够激励国内机器人产业迈向高端,又能够利用国际技术助推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
图、广汽乘用车焊装项目地板总成自动化生产线
南方日报:您认为,在智能制造方面,粤港澳三地各分饰着什么样的角色?
孙志强:“智能制造”的概念,离不开“装备”。“装备”包含了整个机器人产业,广东现已在这方面形成了基本的规模。过去三年,广东的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约占全国的1/3。人才培育、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以及最重要的制造业应用场景等等方面,都是广东的优势所在。
香港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之一,有着比较成熟的法律体系和优越的营商环境。在资本、人才、技术、公共管理等方面,香港都与国际接轨。
所以,就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而言,香港要考虑的是,如何把国际上的优秀资源引入内地。香港并不一定要追求实现技术“产业化”,而是可以作为内地与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尽管现在的通讯十分发达,但是香港在与国际“对话”时,仍有着广东无可替代的优势。
图、广汽新能源智能生态工厂钢铝车身柔性焊装产线
机器人创新中心将为大湾区机器人产业提供协同创新服务
南方日报:广东一向是引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许多企业从一出生就是全球化的。从您的观察来看,近几年,技术创新型企业在走出去方面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孙志强:随着整个国家对于科技创新、民营企业的投入加大,企业的发展实力越来越强,走向世界舞台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在“走出去”方面,此前不少本土企业要“蹭”着跨国企业的技术才能“出海”,才能从国际市场中分得一小杯羹。跨国企业看重的也是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及广阔的市场。如今,许多本土企业的技术实力跻身国际前沿,开始更多地依靠自主研发能力走向全球,与国际巨头分享技术创新成果。
不过,在“出海”时,企业要自我发问:自主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参与国际游戏规则、标准、体系,以及国际化的思维模式,都准备好了没有?想清楚这些问题,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企业才能真正走出去。
南方日报:您认为,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要素在粤港澳三地流动时,还面临着哪些阻碍?
孙志强:要把产业链打通,企业自身要先做好。但是企业不是全能的,它在定义自己的时候,也需要一系列产业的配套。
首先是两地政策的衔接性、共通性。内地在制定一些政策时,更着眼于服务于实际的产业培育,即在短期内能否迅速促进一个产业的高速发展。香港则着眼于企业的全生命成长周期,在政策的持续性方面更为聚焦。
其次,“创新”不仅是简单的两个字,它涵盖了整个产业链条每一环的技术进步。例如,智能装备对高质量、轻量化的材料有极大的需求。装备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对高精度的生产工艺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些都是目前产业发展较大的短板。
此外,营商环境是三地产业合作的关键因素。例如,在金融服务方面,内地的民营企业资金获得成本是很高的,授信条件较为苛刻。香港的金融中心优势将为内地企业提供更好的资本服务。但前提是两地资金可以更加自由、便利地流动。
南方日报: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将如何激活三地各自的优势,让创新要素更好地流动、碰撞起来,让智能制造企业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平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孙志强:一方面,创新中心将以技术研发、产品实现、成果转化为核心,通过协同创新,突破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产业化基础的机器人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着力于解决制约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质量瓶颈以及推广瓶颈问题,打通创新链,实现技术推动。
另一方面,创新中心还将以标准制订、人才培训、合作交流为辅助,解决机器人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标准缺失、人才匮乏、交流不畅的问题,打造开放平台,实现产业支撑,把广东省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起来,从政府到行业,从上游到下游,打通产业技术创新链。通过这种结构,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覆盖检测认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方面,聚集政产学研用金的力量,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器人产业发展。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