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3日,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40年前的今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中国沉重的国门徐徐向世界打开。就在同一天,在上海宝山区月浦以东的滩涂上,宝钢工程正式开工。对于宝钢来说,12月23日是传奇的一天。正式开工打桩在这一天,决定停建在这一天,热轧重新上马还是在这一天。
而对于西门子与宝钢来说,一段跨越四十年,共同演绎的“老友记”,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两家企业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却对技术、创新和品质有着同样的追求。正是这些共同点让这对心意相通的伙伴携手并肩,迈向未来。
“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1978年12月23日,宝钢工程正式开工。但谁也没有料到,不久之后,国内对于宝钢“占用资源过多”、“准备太过仓促”等问题的质疑愈演愈烈。国务院终于决定,宝钢工程“一期停缓,二期不谈,两板退货”。这一天正好是1980年12月23日。
在退货问题上,由西马克和西门子为代表的德方坚持执行合同,相信中国政策调整后会很快需要这个工程。就这样,冷轧项目总算是保住了。正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抛锚后的急救人”
1984年,为了重新启动的热轧项目,日德两国争得难解难分。以西马克和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财团提出部分设备由中国制造,德方帮助中国改进技术、质量和管理,通过联合设计、联合制造,一方面让中国设计人员和机械制造工厂提高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地化生产供应体系。这一建议与中方的思路不谋而合。最终,1984年12月23日,中德双方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订热轧合同。
在1985年开始建设,1991年投产的宝钢二期项目中,西门子与宝钢就像是一对初遇的朋友,在分歧中磨合,在磨合中结下深厚的友情。
当时双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一是管理计算机,相当于控制冷轧和热轧工厂的“大脑”;二是过程控制计算机,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三是基础自动化设备,对生产参数进行自动控制和调节;四是数据采集设备,如仪表、传感器等等。
可以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西门子对宝钢实现高度的生产自动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正是因为在这一标杆项目中取得的良好声誉,西门子才在中国钢铁行业占据了领先地位。
与时间赛跑的战役
对于西门子而言,1999年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西门子中国的本地团队真正踏上了与宝钢全面合作的历史舞台。
在此之前,宝钢已经与西门子德国总部建立了深厚的互信。自1994年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公司的本地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团队羽翼渐丰,希望通过具有标杆性意义的宝钢项目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机会终于出现在了千禧年到来前夕。
当时宝钢计划对其1988年投产的2030mm 冷轧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根据宝钢的安排,冷轧线在1999年12月20日至2000年1月10日期间停产改造,这样如果操作系统因为“千年虫”问题发生紊乱,还有时间修复。但原计划12月27日就该结束的机械拆装进度缓慢,直到1月1日才完成。这使得西门子进行电气化系统改造的工期变得紧张起来。雪上加霜的是,到了元旦这天,“千年虫”问题并没有发生,于是为了抢时间增效益,宝钢管理层要求冷轧线1月5日就要恢复生产,这意味着留给西门子的时间只剩下短短四天。
尽管这一要求十分苛刻,但从大局和长远考虑,西门子方面还是同意配合。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艰苦战役就此打响。就这样,项目同事连续四天没出车间,终于按期交付了。
经此一役,宝钢对西门子中国团队刮目相看,赞赏他们不仅“技术过硬”、“战斗力强”,而且“更能适应中国国情”。双方也由此迈进了本地化密切合作的新阶段。
2016年6月,宝钢集团与西门子股份公司在北京正式签署《宝钢与西门子智慧制造(工业4.0)战略协议》,基于开放平台建设数字化钢铁工厂。
西门子与宝钢,中德最具传奇色彩的两大工业巨头再次携手,广受世界瞩目。历经四十年风雨的宝钢在数字化浪潮袭来之际寻求新的突破口。而西门子像是一位心意相通的老朋友,一路走来,沐风栉雨,同舟共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有着坚实的起步,宝钢和西门子的数字化愿景将不会一蹴而就。双方共同的长远构想是要建立一个全透明的数字化钢厂,逐步在数字化空间里建设一个与现实并行一致的虚拟工厂,实现快速响应并满足个性化需求,且交付高品质产品的制造模式,运维模式则实现从事后处理到事先预防的转变。
这一美好愿景可在建设中的宝武集团新型炭材料工厂初见端倪。这座崭新的数字化工厂将形成锂电池负极材料、电炉炼钢超高功率电极、碳纤维制品三大产业链,尤其电炉炼钢是钢铁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这里,用于工程文档管理的西门子COMOS系统和保障安全稳定生产的Simatic PCS 7系统高度集成,实现从“数字化设计”到“数字化交付”,让设计数据直接应用于DCS工程阶段,大大缩短系统组态和文档检索时间。西门子基于“纵深防御”理念的态势感知工控安全解决方案能帮助工厂保护信息安全和网络防护,支持多基地协同运维。不仅如此,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增强现实和工业云等前瞻性科技都有计划在这里落地开花。
通过这些已经实施和正在探索的新技术, 西门子预计将帮助工厂降低不合格品率28%,提升运营效率30%,延长设备有效作业时间35%。
不仅如此,双方还在智能制造标准的研究和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过去两年间,双方不仅组织了100多场培训和技术交流,西门子还与宝武人才院携手探索智能制造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并与宝钢技术一起为智能制造国家标准的制定作出贡献。
如果说宝钢在这四十年间就像一名砥砺前行的战士,那么西门子则像是一位坚定的守望者、并肩奋进的战友和志气相投的兄弟,始终支持着中国钢铁行业每一步前行,延续至数字化时代的今天。
西门子与宝钢历经四十年的合作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一个绝佳的侧影。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两个企业,带着对技术、创新、品质和工业进步同样的最高追求走到一起,并一同创造社会价值。
这种跨越时代、跨越国界的“强强联合”,打造了一个个被时代所铭记的“大国重器”,深刻地改变和加速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