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作为“上世纪”的最后一年,总让人感觉有些遥远,但那时房价还没有飙升,人们的购买力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强,换做当时来看,似乎也没有办法理解现代社会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需求。那时,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成立了研发中心,那是一个二十多人的小团队。
那个年代,大部分外企在中国主要还是产品输出——漂洋过海把产品运进中国市场销售,而能够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培养中国研发团队的外企屈指可数。现在看来,施耐德电气极具远见卓识。
“中国原创”是怎样炼成的?
在当时的条件下,首批进入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们确实克服了很多困难,楼宇业务中国区事业部研发副总裁高深回忆道,当时进行研发工作在很多方面资源受限,太高端的技术暂时还无法实现,工程师们将研发重点放到产品的本土化工作上。到2005年研发中心终于完成了挂牌,团队的规模也达到200人,为日后以客户为导向的敏捷式开发奠定了基础。2007年,研发团队开始参与大型国际项目的开发,很多同事被派到国外,开拓国际视野。2012年,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中心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随着中国在高铁、互联网、新能源和数据中心等多处前沿领域发力引领世界,本土特色需求开始不断涌现,研发中心的团队越来越本土化,中高层领导也渐渐以中国本土人才为主。更值得骄傲的是,有些产品由中国团队率先开始研发并上市。2017年后,中国团队开始向国外输出新的产品平台和优秀的管理人员。
施耐德电气楼宇业务中国事业部研发副总裁高深
高深坦言,研发本土化是施耐德电气本土化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但研发中心在发展壮大的各个阶段都在不断迎接挑战:从最初本地的供应链水平无法满足国际高端产品本地化,到中期参与国际开发项目时,需要克服时差、语言等文化差异,再到近年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客户需求的不断更新变化,要求研发工作不仅要提升效率,还要保证质量,严格控制成本等。但在经历了十几年包括产品本地化、国产化、国际联合研发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积累与沉淀后,施耐德电气研发中心终于全面开启了“中国原创”的全新篇章,基于其全球研发能力,引领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根据中国客户差异化、定制化的需求创新研发新品、调整产品系列。这一策略既加快产品上市时间,也更精准地打开了市场。有些在中国获得成功的产品,还被推广至全球,向全球输出中国智慧。
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不论多么不容易,这么多年走过来,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中心已经在中国原创上取得丰硕成果,例如四海项目——一款双电源转换开关产品,数据中心大客户集采对于设计提出了特殊要求,既要保护安全,又要有中性线切换,当时在业界没有团队能实现。2014年底,中国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该产品上开发了近20多项发明专利,最终实现产品体积缩小,性能提高,成本大幅下降。2016年产品上市,反响热烈,现在这个产品已经推广到欧洲和美国。后续系列产品已经在开发中。
施耐德电气研发中心“中国原创”(China for China)的成果也实现了“在中国,惠世界”(China for Global)。值得一提的是一款叫做季风的产品——针对中国市场设计的过欠压保护开关,产品解决了在中国二三线城市或者农村电网波动的问题。中国国家标准委员会特意把这个产品的规范写到标准里,希望保护二三线城市和农村电网。同时该产品也受到了俄罗斯、巴西和印度等国家的青睐。
施耐德电气工业事业部中国研发中心总监吴波
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包括面向智能水电站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昆腾IEC 61850。以前电网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整合, IEC61850在变电站自动化里是普遍采用的标准,但是过程控制器不能有效的支持IEC 61850,中国市场有需求,希望把过程自动化实现跟电网自动化的兼容和整合。基于这个纯粹本土的需求,施耐德电气开发了一款基于昆腾的IEC 61850协议的产品,并在几个大型水电站成功应用。
工业事业部中国研发中心总监吴波在提到昆腾61850产品时,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他说,Modicon M580这样的高端控制产品,其IO通讯模块也是中国研发团队设计并完成. 基于M580 ePAC平台强大的功能,它把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展到更多等领域,比如分布式能源,油气和煤矿等基于PAC的电力管理系统。
施耐德电气独特的吸引人才之道
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中心20年积累的人才一直都在发挥着强大作用,1000多人的团队在施耐德电气任职平均时间超过7年。很多研发骨干任职更是超过10年、15年,甚至20年,整个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中心拥有将近900多项专利,拥有世界级的研发水平。
更让高深和吴波感到自豪的是,初期创立研发中心时候的大部分员工都还留在施耐德电气。能够留住这些优秀人才,一是工程师在这里能够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二是在研发资金和研发方向上并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让人才有的放矢地释放和施展自己的能力。
研发中心还为每一位加入进来的工程师,提供了三条比较宽松的个人发展通道,包括技术专家方向的工程师路线,管理层方向的经理人路线,以及管理兼顾研发的项目负责人路线。在三个方向上,研发人员可以根据自己适合的岗位随时进行调整。而就技术人员来讲,往往对新技术充满热情,追求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不只是简单的复制。挑战一方面来源于不同的客户需求,要求从技术层面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而接受挑战的一个主要动力则来自公司对创新的鼓励,如果技术人员提的想法有商业价值,技术上也有一定的创新性,就可以申请到一笔资金去尝试,即使失败了也是经验。以上都成为工程师和技术研发人员持续挑战新技术和新项目的驱动力。
为了能够激发研发人员的奇思妙想,施耐德电气全球范围内搭建了自己特有的“爱迪生”荣誉体系,从技术水准、客户导向、商业贡献、知识分享四方面能力进行严格考验,从低到高为1-3级。1级:对专利和参与的重大项目有考核;2级,需要具备推动产品标准发展的能力;3级,是行业应用权威,能代表施耐德电气出席国际会议,发出影响行业的声音。这被每位员工视为职业生涯中的无尚光荣。在中国,研发中心有62位“爱迪生”专家,其中有2位是2级。
三位中国研发中心的爱迪生专家周焱、周斌和石莹,分享了整个体系的评审原则。施耐德电气的“爱迪生”专家并不是终身制,每3年要重新评审。需要在重大项目的参与贡献程度,对客户的影响力,技术上知识分享的贡献度,对技术的展望等四个方面进行考评,达标后才能继续保持“爱迪生”专家的荣誉称号。
在设计上,研发中心拥有端到端的全流程、全覆盖的特色,即产品从研究客户需求开始,一直到生产交付给客户。研发团队成员包括了市场、设计、工业化、采购、质量和项目管理。
此外,队伍年轻化和性别平衡也是研发中心的一大特色,作为女性“爱迪生”专家,石莹向我们介绍,目前研发中心女性占27%,团队平均年龄36岁,是相对比较年轻的研发队伍,硕士学历占到一半以上。
研发中心也要数字化转型
在对“爱迪生专家”的评审标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即考察对未来技术的展望。其中,正确认识数字化和智能化成为重中之重。因此,数字化也自然成为研发中心的关键词。通过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施耐德电气希望能够做到从互联互通的产品,到边缘控制,再到应用、分析和服务。为此,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中心在最基础的产品孵化环节就开始重视对每个产品互联互通的实现。
除了数字化领导者,成为行业应用专家也是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市场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2017年,施耐德电气组建了一个跨部门的行业应用专家小组,主要关注高铁、电子厂房、新能源、半导体等行业,并对其进行专项资金投入。
迄今为止,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中心已经跻身施耐德电气全球四大研发中心之一,并且拥有最全面的业务布局。相比在建立之初,与欧美研发中心的“师徒关系”,现在的中国研发中心已经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研发合作伙伴。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有些行业项目中,施耐德电气中国研发中心已经担当了引领全球研发方向的角色,这些研发成果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行业标准的制定。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而中国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表明,未来会将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和开放地继续下去。面对中国积极的发展国策,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势不可挡的环境,高深和吴波告诉记者,对于施耐德电气中国区研发中心来说,未来依旧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施耐德电气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努力地洞察行业前景,继续秉持”在中国,为中国“的理念,打造更多满足甚至引领客户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赋能行业,推动行业发展。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