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能源报,编者按】政策频出,“去补贴”已经成为光伏行业的热词。传统制造企业如何寻找新的市场空间?光伏、储能和充电设施结合的“光-储-充”一体化方案又能幻化出哪些新的活力?有着16年逆变与控制技术研究应用积累的英威腾早已布局新能源业务,拓展到光伏、储能、充电桩、电动汽车等多个领域,用不断的创新尝试迎接真正的新能源时代的到来。
中国能源报:从2013年开始,英威腾在逆变器领域就已经专注于组串式产品,主要是基于怎样的市场判断?
吴建峰:从2013年开始,集中式逆变器的产品利润已经非常微薄,而且账期又长,所以,在2014年公司基本就暂停了集中式业务。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澳洲、欧洲等海外的分布式光伏市场,特别是户用市场发展迅速,我们判断这也将很快成为国内市场的发展趋势,所以就将目光锁定在分布式领域。
中国能源报:海外的市场有哪些特点?对国内有什么借鉴意义?
吴建峰:海外的很多分布式市场也是存在补贴的。比如在澳大利亚,户用光伏有STC(标准测试条件)补贴,是按照组件安装的块数设计的。在系统安装完成后,相关政府部门会直接通过谷歌地图查看屋顶上装了多少块面板,按照这个统计数量去支付补贴。根据我们的经验,补贴数额基本上可以覆盖所有的材料费用,业主通常只需要自己支付安装费。
而且澳洲居民用电价格比较高,折合成人民币基本达到1.5-2.5元/千瓦时的水平,所以安装光伏有很强的经济性。
另一方面,澳洲配备家庭储能装置的也比较多。由于白天光伏发电占据的比例过高,电网不够稳定,所以澳洲现在也出台了新的政策,规定白天光伏只能发电70%,剩余30%可以通过储能装置存储起来,在晚上用电高峰时使用。为此,安装储能装置也有政府补贴。
其实,在很多峰谷电价差非常大的国家和地区,光储一体的产品销量都非常好。比如在英国,夜间12点以后,电价只有人民币0.2元/千瓦时,但高峰时段要达到1.5-2.0元/千瓦时。这样,对于光储一体就有很强的市场需求。
中国能源报:国内目前的户用储能可能还不具备这样的外部环境?
吴建峰:是的,在电价差距不明显的同时,国内目前家庭储能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的,市场接受度非常有限。
而且,在储能领域可能很难有大规模的国家补贴去扶持。其实这是好事,将来就可以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绿证交易、虚拟电厂等推广都会促进储能产业的发展。
中国能源报:那么,在国内的储能市场公司主要的着力点在哪一领域呢?
吴建峰:主要还是光-储-充一体化。这也是针对光伏后补贴时代提出的发展路径。既然补贴一定会取消,那以后怎么办,未来如果还要做光伏,谁来买光伏发出的电?谁的价格更高?
那么,通过充电桩销售的电价是非常高的。目前,在深圳,移动充电车的电价是1.9元/千瓦时左右,固定式为1.5元/千瓦时左右,在有的地方还会更高。而且光-储-充一体还可以解决充电桩中“电”的来源问题。这样在很多偏僻缺电地区,都可以做光-储-充一体,有效解决区域配电不足的问题。
中国能源报:既然电价非常可观,那投资成本呢?
吴建峰:光-储-充一体也是综合了成本的考虑。目前单独投资光伏电站的项目已经比比皆是,盈利也很清晰了。单独做储能,经济性上确实还有一定的问题。但相对于光和储两个环节,充电桩的投资并没有那么高,但它却是一个用电单元,可以解决光伏发的电用给谁的问题。光伏发出的电储存起来,然后卖给电动汽车,这样整体收益就会提升。
中国能源报:具体适用的应用场景目前有哪些呢?
吴建峰: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围绕终端需求去做的,换言之,是围绕车来做的。
比如,国内目前的物流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很多大城市都要求物流园区里的物流车要全部电动化,深圳市就提出2020年前全部使用电动车。而且物流园的需求往往都是快充,物流车普遍续航里程只有约150公里,必须要经常充电,利用装卸货物的间隙时间去充电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另一方面,集中式的物流园一般厂房都很大,屋顶也适合安装光伏。通常情况下,园区白天有很大的用电需求,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电价一般都在1.3元/千瓦时左右。这时,光伏发电就发挥了作用。
在具体应用中,我们还发现物流园区里往往物流车辆、货物较多,场地空间特别有限,很多位置不能安装固定充电桩,所以还配套提供小功率的移动充电设施,可以手提,也可以安装轮子方便挪动。这就是围绕车的具体应用来提供充电解决方案。
其实,纵观纯电动汽车的总体销售情况,个人购买者还是少数,电动汽车的主要购买者还是运营方。追踪这些运营车辆到底投放到哪一个区域、主要用途是什么,就可以知道车辆要面临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充电问题怎么解决。我们就是以这样的思路去寻找市场,这样也可以有效避免“僵尸桩”的问题。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