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晏志勇董事长在最近的一次媒体采访中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要防止“穿旧鞋、走新路”。晏董事长这句话很接地气,令我深有感触。
GE和中国电建最近就尝试了一种崭新的合作方式,首次共同深入非洲,在尼日利亚经济首都拉各斯、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办大型联合路演。来自中国电建国内集团公司和非洲区域领导、GE中国、GE非洲、中国驻非外交官员、中非金融机构、非洲各国政府决策部门官员、各国家项目开发商及业主等基建产业生态圈各环节的代表们齐聚一堂,探讨如何整合产业链上各方资源,为非洲基建领域的重大需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完全颠覆了以往EPC企业的“总承包”对“供应商”接标应标的操作模式,探索“联合市场开发,联合融资,联合运营”,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崭新商业模式。
这种新的模式非洲的朋友也注意到了——参加路演时就听到尼日利亚海关工作人员感叹:“以前来的中国人都是建筑工人,现在来的是各行各业的人。” 窥斑见豹,这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一带一路新的中国国家战略和市场条件下,怎样穿好新鞋,走好新路?
从单打独斗到整合基建生态圈资源
一带一路沿线的基建工程项目难度和复杂程度与日俱增,地缘政治、政策风险等带来的多重挑战使得以前工程承包商“单打独斗”做项目的情况越来越少,几乎所有项目都需要跨地区跨公司跨行业的多方合作才能完成。比如,GE去年和哈电国际合作赢得的迪拜哈翔清洁煤发电项目是中东首个清洁煤项目,项目总承包是哈电国际,项目的核心设备是GE北重工厂和武汉锅炉厂制造,融资来自中国多家金融机构,项目实施是在迪拜,项目的业主则是阿联酋政府。现在,这样由多方参与的基建项目是常态而不是特例,整合生态圈各方资源不仅对找项目和赢项目重要,对项目执行每一个阶段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从单一国家贷款到PPP国际融资
基建项目所需投资往往金额庞大,融资需求日益普遍,往往需要中国EPC企业“自备干粮”。传统的政府贷款远远不能满足需求,IPP及PPP模式渐渐成为主流。而商业贷款需要回报,金融风险的承保能力就成了关键所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项目在找钱,也看到钱在找项目。最近,GE正致力于通过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丝路基金的战略合作,利用GE金融丰富的国际融资渠道和项目风险评估能力,让资金找到合适的项目开发方,大大提高中国EPC企业赢得项目的几率;而出资方也因为GE的加入提高对项目的信心。
从2015年起,GE就和全球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商之一国机集团联手推动了非洲肯尼亚的Kipeto 102MW陆上风电项目。项目的联合开发商是AIIM,AIIF 2和IFC以及肯尼亚的一个独立风能公司。GE利用其国际融资渠道优势,引荐国机集团参与项目建设,并帮助项目找到OPIC(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2.33亿美元的债务融资,用于支持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而OPIC提供的债务融资是当时美国奥巴马政府“点亮非洲行动”的一部分。GE也以此为契机扩大了和国机集团在非洲的合作。
GE和国机集团通过战略合作,联手推动非洲地区的清洁能源项目
从单个项目开发到整体市场规划
目前,世界上有10亿多人没有电可用。如何把这些对电力巨大的需求变成真正的项目?我们在这次非洲路演中看到很多“僵尸项目”,这些是被搁置的电厂项目,搁置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电网或没有燃气管道。盘活这些项目需要前期投入做系统的市场规划,一味的只想得瓜,不去种瓜,只会陷入后期项目价格战。GE和中国电建通过半年多对市场和双方优势的分析调研,一致决定联手在尼日利亚开发电网,做前期市场投入,创造对电厂项目的需求,并以尼日利亚电网项目为契机将合作扩大到非洲其它区域。在这次的非洲路演中,GE和中国电建签署了共同开发尼日利亚电网的谅解备忘录。
GE是全球最大的基建公司,我们有着全球的网络和深厚的本地能力,GE金融又是全球最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共65个国家中的63个有很强的运营团队。我们已经从一个全新的高度来定义我们在“一带一路”下的EPC战略,我们立志也有能力成为中国EPC企业走出去的最强有力的全球合作伙伴。正如埃塞俄比亚财经合作部国务部长亚伯拉罕·塔克西(Abreham Tekeste)博士最近会晤中国电建与GE团队时表示,“我们欢迎像中国电建和GE这样的‘最佳组合’来开发本地市场”。
中国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已经召开,数十位国家元首出席盛会。中国的“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产业的“朋友圈”正在形成,期待GE和中国EPC合作伙伴们将穿着“新鞋”在“一带一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本文作者:GE全球高级副总裁、GE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