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牌日企,松下的出手总是带些锋芒;从成长到羽翼渐丰,我们看到了这家日本企业的成功转型。目前,转型阶段已经完成,但构建互联网生态的“新松下”却并非一朝一日的事。但是,看到松下在本土的发展,我们仿若遇见松下“下一个百年”的辉煌缩影。
在“2017CAIMRS”的间隙,记者采访了松下经营企画总括部总监林滨先生。在智能制造的风口,松下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又会是怎样?
集成化转型 三驾马车助发展
在智能制造的大环境下,市场需求呈现出新特点:用户对于设备的需求已经从最早的元器件产品转变为集成系统的综合应用。此外,产品的数控化、网络化及智能化逐步加强,反作用于产品后,用户对于产品的质量及可靠性要求又达到全新高度。所以,在林滨看来,企业正从“纵轴(单品线)”向“横轴(集成化解决方案)”发展。这对于松下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松下拥有广泛的产品线毋庸置疑。其中,传统元器件的批量化生产及引导其市场逐步从B2C向B2B发展;除此之外,松下也在智能工厂上逐步发力,从能源监控工业4.0示范产线、其中包括电力的可视化监控、loT设备联网、柔性生产等诸多环节,再到焊接机器人、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等一系列集成系统解决方案,我们也能看到发力制造业、同时富有新生机的松下。
在集成化转型的路上,林斌坦言,这既归功于松下自身技术的发展,也归功于松下内部资源的整合:“现在日企两极化现象比较严重,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挖掘产业化的优势来调整生产线,这是松下一直在做的事情。”的确,互联网的应用重塑产品的生产方式,也重塑了松下。在内部资源整合上,松下做了瘦身:剥离了许多非核心的业务,以便于其运转。而在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日益普遍的当下发力重点行业,让松下能够做到“时刻待命”。
在发力重点行业中,林滨提到了三大方向:自动化、车载设施、基础建筑。可以说,在这三大层面里,松下一直在发力。而在这三大领域中,工业自动化领域是松下非常看重的。“不同于B2C领域,自动化领域多以B2B为主,且集成化程度高,所以对技术则有更严格的要求。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在工业自动化领域里增强我们的实力。” 他坦言。
以技术为核心 快速响应需求
智能制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过程将由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组成,“无人工厂”数量将不断增加;二是工业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和综合集成,促进机器运行、车间配送、企业生产、市场需求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产品集成组装等全生产过程变得更加精准协同;三是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等智能分析工具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决策。
既然对于技术有更高的要求,那么提升研发实力必定是松下发展的重要一环。就拿如今松下发力的FA机器人来说,其在日本有事业群,然而若将日本的产品研发线照本宣科般移至中国则不可行,所以需要提升本地的研发实力。
林斌介绍,去年松下建立覆盖自动化、车载设施、基础建筑三大领域的研发团队,共有将近150人;另外,松下正在加大实验设备硬件的投入,从而以“软+硬”的手段加快本地需求的落实。目前,在珠海、苏州等地,松下均设有工厂,其PLC及控制系统等核心产品已经做到本土研发、销售及服务。而在产品的质量上,也依旧延续着企业“精益求精”的思想:除了松下全球产品的质量体系均有提升之外,在本土市场上,松下也会依据国家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完善自主产业链。
用户需求也是林滨非常看重的层面。“产品最大化的整合和系统集成是趋势,但是有时候我们也无法最大化理解客户的需求。”所以,对于企业供应链来说,及时响应用户的需求并针对用户需求快速地提出解决方案,才是根本之道。
他形象地举例:很多产品案例从日本及欧美来到本土,但国内客户需求变化巨大,要求不一致。最高的频率是:相差一个月,客户需求就会转变,原有方案全部会推翻,这时开发团队必须第一时间去拿到客户的最新需求,这对于外企来说是增加商机最重要的一环。拥有需求以后,随后就是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这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尽管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趋于平缓,但是作为老牌日资企业,松下都能感受到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变化。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同时对中国经济发挥重要作用,加之中国的人口数量和市场均相当庞大,所以对于松下而言,这是一片广袤的市场。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