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底,汉诺威工博会再创记录,22万专业级的国际观众涌入到展会现场。各个国家的工业实力,都在这里接受检阅。
闪亮的中国企业与空心大萝卜
国内大牌媒体用了4分钟的视频,以《中国企业闪耀汉诺威工博会》为标题,谈到了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闪耀”。其中谈到了海尔、华为和不同寻常的KUKA。
只看视频,只看数字,中国制造的力量,真的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第二大参展商国,中国有1200家企业,占据1/3的参展商;参展面积达到了13000平米。一片生机盎然的工业印象。如果你在展会现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实地感受的气氛,就很是悲壮。无论是在数量上和参展面积上都数目显赫。在汉诺威这个大舞台上,中国制造看似可以获得国际关注。但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每家展出面积,平均不到6平米。是的,上面的媒体真是会走巧,选出了海尔、华为和库卡。
70岁的汉诺威展会,今年首次出现了一家家电制造商。海尔在这里展示了物联网时代大规模定制的操作平台:一个基于用户订单开始到产品交付的10个工作站,包括用户交互、用户定制、柔性装配、无人驾驶、智能检测等,一直到最后交付订单:一个小的个人签字冰箱模型。
图:海尔CosmoPlat平台
COSMOPlat平台的展出,使得海尔实践多年的“人单合一”,终于有了实实在在的展示载体。
华为展出了的打击乐机器人,比较抓眼球。它展出的是一种5G的连接技术。可是,工业领域,我们为什么老拿华为说事?是的,华为公司只是涉足了一点工业领域而已,其口号也符合其一贯的谨慎 “引领新技术”。
华为:引领新技术
更准确地说,华为不过是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新兵。它这是尽职尽责地展示了一个ICT厂商应该做的事情,并没有给中国制造背书太多。也不必加给它这样的责任。
至于拿KUKA来说“中国企业的闪耀”,那不是无知,就是大胆。这就是在汉诺威,我们能拿得出手的制造商。两个可圈可点的国产制造。但是,只有两个。而且,他们其实并不是汉诺威工业展的标准展商,更不曾是常客。
智能制造尚没有创造价值
智能制造在中国有声有色地推动,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感情。然而所有的制造,都是为了创造价值。也就是,激发了用户的实际购买,才是价值的实现点。能否提供最大的用户价值,汉诺威展会就是用以测量的国际标杆。全球的顶级观众洞若观火,能展出什么价值,能卖出什么价钱来,一望而知。
然而,很遗憾。智能制造在国内如火如荼,到处是“中国好案例”“中国智造”的故事。很多在国内讲得很好的故事,却拿不到汉诺威来去讲。令人非常纳闷,难道都是国人自娱自乐?在国内无所不包的大网,在国内拿了大笔国家的钱,好歹这次也到国外要来讲一次故事。此次展出的是,该大网的国际平台。是的,国际版!网站!到汉诺威进行展示。还有些稀稀拉拉的硬件产品,之如网关、POS机之类。
墙上苍白的海报、桌上简单的产品、花哨闪烁的屏幕、宽敞的有些过于发亮的空地,这就是我们国字队选手在顶级展会上,所展出的内容。如果是这样,何必要搭建300平米的展台?当然,还有与供应商签署的基于云平台的智能工厂建设合作协议。这倒是体贴,连供应商跑去中国的路费都可以省下了。
这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否建立生态系统?捏一把汗。
国内能够以“云技术”手段在云端建立各种设计、制造应用的民企在中国还是有一些的,而这些有真才实学的企业却要么埋头在苦干,无暇;要么囊中羞涩,无钱。
倒是招商,一直热闹。
“2017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投资中国”系列活动成为一个亮点。中德工业城市联盟内的20多座中德工业城市代表力求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深化中德在先进制造领域的合作。
图:中国展台最热闹时刻——点睛舞狮
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德国联邦政府代表、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WAIPA)一起出席,还有台州、佛山等几十家 如饥似渴招商的城市代表。
这个展示全球顶级工业成果地方,招商热闹真是一个反讽。或许,目前智能制造还处于“埋头花钱很热闹,价值创造不知道”的局面。这是另外一份讽刺。
令人恐慌的“中国制造2025”在哪里
“中国制造2025”正在受到了发达工业国家的质疑,包括美国、欧盟,甚至是受益最大的德国。它在某种程度被国外质疑者看成是是一场大规模的进口商品替代计划,甚至视为一个技术自立的政治清单。
很多国家都提出了面向未来工业的国家工业战略,但只有中国的战略受到如此大的挑战,仿佛只有在中国,制造才是一个跟政治相关的国家策略。
而在德国汉诺威展会上,这种所谓的对于中国制造的恐慌,已无踪影。就像是现场无法察觉的润滑油的气味:它早已被欢快的工业嘈杂声所替代。那种机器噪音,几乎没有来自中国。
图:舍弗勒展台
在22号馆的轴承馆,全球轴承行业在这里讲述最新的工业理念,德国轴承巨头舍弗勒的预防性维护,已经在DMG机床、沈阳机床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而中国,从去年开始,来自江苏武进高新区的南方轴承带着自己的产品,与全球轴承行业巨头,宁静地遥望。
不能不说孤单的感觉
最大的地方政府展团,是来自深圳。这已经是第二次组团了。由深圳市经信委主办的参展企业团,70余家1000多平米的展出面积,参展企业和展位面积为去年2倍多。
图:深圳组团取暖
这就算不错了。已经是地方政府能够出手的最大亮点了。真正的制造业水平,是骡子是马,应该拉到汉诺威博览会上去遛一遛。这一遛,就看出水平差异了。中国的制造业也许已经追上了西方先进制造业的98%,甚至99%。但是,在汉诺威博览会这样的地方,集中展示的就是那1%、2%的差异。这个貌似微小的距离,正是中国需要花上二十年三十年才能追赶上的世界领先水平。
智能制造背后的制造危机
整个汉诺威展会最有看点的是九号到六号馆,是自动化与IT、数字化工厂等跟智能制造密切相关。其余的则是相对传统、变化较慢的展台。
然而这些展馆,几乎没有中国制造商的影子。中国制造在传统行业显然是“边缘化”。而在中国,却是一片繁荣的景象。智能制造概念都没不能给出明确定义,就开始大干快上地干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是什么都百般困惑,就开始热火朝天地照搬工业互联网。
就算是我们曾经抱怨过,国内概念满天飞,故事满天讲。可是在汉诺威的展台上,多么希望多一些好听的概念、好听的故事来自中国。那些国内炙手可热的段子手、文案高手、示范工程大侠们,都去哪里了?
狭小逼仄的展示空间,无法喘息的产品与服务——汉诺威展台上的写照,或许正是中国制造商在全球制造舞台上的投影。
如果这样下去的话,中国企业不仅不能在汉诺威占据一席之地,而且会越来越被挤压成碎片。不值一提的碎屑。
从形象上看,国外的展馆主要表现为:主色调突出、一丝不苟、产品有故事、壁板有理念、显示屏普遍化和立体化。
图:小公司的故事讲的也不错
图:连上云端的展示
而中国站台上,基本是产品堆积、展板为主。墙板海报是重要倾诉对象。
至于产品本身的科技含量,就先不说了。
图:有凳子的展台
打乒乓球的欧姆龙机器人、搞拼图游戏的KUKA机器人,气势如虹,令人眼花缭乱,赚足了人气,而国内的机器人都去哪里了?在国内,不是挺能秀、挺能打的重量级选手,哪里去了?
图:欧姆龙乒乓机器人
汉诺威展,是靠实力来说话的,是靠产品的水平来发声的。去汉诺威,到底是看热闹,是凑热闹;是看门道,还是看创新之道。汉诺威展,如同一面镜子,照去虚火、取求真经的青铜镜。
那些媒体及企业,居然可以毫无愧色地宣扬“中国制造”在汉诺威的威力。实在是误导民众。
这才是制造危机!被边缘化,却洋洋自得的中国制造危机。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从哪里来?如果在这样一个世界级的盛会上,观众看到的是这种水平的“中国供应商”,中国制造何以可以能够以品质服众,被中国制造何以能够被放心?“中国制造”难以走向高端的重点制约因素:技术短板、品牌低端和急功近利的重商思维。这些共同造就了中国“民族制造”形象不佳。
一点建议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时刻。
能否对出展商进行大力度的支持和补贴,让有真才实学但囊中羞涩的中企走上汉诺威竞赛场。光彩闪亮的中国参展商,也是光彩闪亮的“中国制造”的整体背书。
能否组织好宣讲团,切实讲好“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中国制造2025”不是采购清单,也不是冒进的民族主义,而是一个天下共进的全球互补版图。国际舞台,我们需要大声讲出来。
能否对企业更加系统性地进行整体性的包装。“人单合一”、“黑灯工厂”固然是海尔的、富士康的。但走到汉诺威,都只有一个属性:中国的!
能否让更懂智能制造来自一线的人来定义智能制造、参与制定政策、评审把关,也是考验各级领导、决策者的一把标尺。
如果都抱着一种看庙会、赶大集的心态去汉诺威的话,那么中国的制造业就永远只是一个看热闹者。如果抱着打擂台、逞英威的心态,这才可能是一个未来的竞争者。
此刻,汉诺威展会欢迎中国踢馆者。
图:默克尔总是在现场
不知疲倦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大妈连续参加了12次汉诺威工博会。这一次,她说,汉诺威展会是全球主义的标杆。她当然是在回击特朗普主义,但她也无意间伤到了“中国制造”。如此灰头土脸的中国制造形象,无疑难以成为“全球主义”的典型。
从灰头土脸到光彩夺目,中国制造亟需树立形象。
从赶集庙会到踢馆擂主,中国需要等待多长?
(内容转自公众号 知识自动化)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