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连接

冷静思考德国“工业4.0”对中国的真正意义

2025China.cn   2016年09月14日

  引言:在德国提出工业4.0之后,近几年,火爆全球,各国都在纷纷谈论工业4.0,先后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但,盲目跟从,就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工业4.0对我国的真正意义。

 

  科幻小说《三体》中曾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来自三体文明的外星战队入侵在即,走投无路的人类想要逃出生天,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研发出下一代飞船发动机。此时,科学家和决策者面临一个重要抉择——是以选择传统的“工质技术”研发,还是冒险挑战更先进的“无工质技术”——这恰恰与国内目前对“工业4.0”浪潮的观点相似:一派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应该稳中求进,把握节奏;而另一派则认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应该乘技术之东风,弯道超车。

  2016年8月底,“北大光华全球企业家”项目校友模块远行德国求学,走进欧洲管理技术学院(ESMT)和SAP、欧司朗等德国企业,对话高管,触摸真实的德国工业,在课堂内外思考“工业4.0”之于中国的意义。项目结束后,本项目的学术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马力教授,及同行的金融学系刘力教授,与我们分享了此行的收获。前沿技术固然重要,创新模式固然有趣,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反求诸己的冷静思考。

  “工业4.0”不是属于德国的神话,“中国制造2025”同样可以有精彩的未来;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企业,应该有足够的自信,从容应对。

 

  德国x 工业4.0:国家共识下的渐进式创新

  2013年4月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德国正式提出了“工业4.0”概念,其核心为智能制造。这一概念的提出获得了德国政府、科学协会、工会、企业的高度共识,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是一次国家战略层面的品牌建设。此次,保守的德国人成为了改革的推动者,希望通过改革,在整个世界重塑制造业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如何理解“工业4.0”?工业4.0不是一个统一的技术,而是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在不同的行业里面,会有不同的体现。马力教授举电冰箱为例说明:

  工业1.0时代靠手艺师傅单件地制造冰箱,用户要花高价但是可靠性还不好;

  2.0时代,冰箱在流水线制造,价格降低、可靠性提高,但是如果出现故障,需要请维修师傅来家中检查,拆卸冰箱,更换配件;

  3.0时代,制造冰箱的过程更加智能化,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体现,而如果出了问题,用户则可以直接在屏幕上看到故障的代码;

  之后,进入4.0时代,制造冰箱的过程更加智能,而且冰箱直接接入物联网,用户用起来非常方便,出现故障时可以向维修部门发送报告,并根据主人的日程预约维修部件和服务。

  坊间对“工业4.0”的描述往往非常神秘、“高大上”,但是学员们在德国亲身体会以后,认为“工业4.0”的核心要点在于利用智能技术解决制造业效能性价比的问题。换言之,向“工业4.0”转型,理性的经理人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而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能力,更高效地生产、服务。在此次的德国课程中,来自ESMT的博雅斯教授(Prof. Boyaci)与“全球企业家”的学员们分享了工业4.0技术如何影响整个价值创造过程,提高效率:

  为了最大效率地利用太阳光,某家德国百叶窗生产公司在叶片上加装了智能芯片,在不同的季节根据温度、光照强度自动调节叶片,这个简单的技术就可以提高太阳光的利用率。

  有了智能技术,“规模生产”和“量体裁衣”可以兼顾。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中国服装企业报喜鸟和德国企业SAP握手合作,报喜鸟将利用SAP的技术智能化并简化生产过程与沟通环节,满足定制化工艺路线需求,即时获取生产过程和质量分析报告,以更好的效率灵活应对时尚行业多变的市场需求——刘力教授称之为“让个性化的产品通过流水线生产出来”。

  这是一场突破性的革命吗?并非如此。来自ESMT的魏茵曼博士(Dr. Weinmann)一针见血地指出,与前三次工业革命(蒸汽技术、电力技术、信息技术)相比,“工业4.0”更像是一场摸索中的渐进式创新。在前三次工业革命中,技术使用与否会产生天翻地覆的差别。而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并没有标准答案或非用不可的技术。

  魏茵曼博士与学员分享德国经济与历史中国x 工业4.0: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面对“工业4.0”浪潮,中国企业该何去何从?马力教授的建议是,不要盲目追求4.0,而是先扎实地把前三步做好。智能化制造的基础是“制造”,如果没有扎实的产品基础,也无法真正赢得客户,如果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就变成了本末倒置。对于许多中国企业而言,只要做好2.0和3.0,就能成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了。

  在德国,“全球企业家”的学员们参观了一家名为百多力的心脏起搏器制造企业,这家企业并没有使用工业4.0相关技术,但并不妨碍它成为“隐形冠军”。国人现在热衷于购买国外的产品,如奶粉、刀具等,然而这些产品大部分并不需要很高的研发技术;同样的产品,中国与德国企业的差距或许并不在技术高低,而是产品设计的优劣、故障率的高低。产品设计、质量、品牌建设……对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今年的热词“供给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也正是强调从产品角度发力,提高品质。

  “隐形冠军”百多力的产品历史

 

  谈及“隐形冠军”,刘力教授分享道,许多德国的“隐形冠军”往往不是上市公司,因为对这些企业而言,“更好地做事”比“更多地赚钱”更重要,而资本常常是以短期盈利为目标的。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警惕某些金融投资者的逐利心态,抵挡“高估值”的诱惑。鸟瞰未来之路:齐头并进,不卑不亢

  在朝着工业4.0迈进的过程中间,中国的企业家们励精图治,努力创新。全球化之路上,已有许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在某些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与德国企业齐头并进。来自德国中国商会的段炜先生介绍道,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完成了多起兼并收购,而德国科技公司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重点关注对象。

  仅在今年,德国商界最负盛名的照明品牌之一欧司朗(Osram)以逾4亿欧元的价格,将其照明业务出售给由中国LED厂商木林森(MLS)牵头的一个财团;

  北京控股以14.4亿欧元收购德国垃圾能源公司EEW;

  中国化工同意以9.25亿欧元收购德国机械制造商克劳斯玛菲(KraussMaffei)。

  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中国也面对着部分西方媒体的“傲慢”与“偏见”。《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8月份的一份报道中提到,美的集团在收购库卡(Kuka)机器人公司时遇到了“质疑”。德国一些“精英们”认为,中国企业对库卡的所有权“对那些想进入云端的客户可能会是个问题”。“如果库卡的所有者变成中国人,一些客户会担心敏感工业和企业数据的安全性。”

  对此,马力教授认为,这种担忧来自于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不了解,个别西方媒体的“中国威胁论”更是加重了认知鸿沟,伤害中国企业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执于偏见的人终将需要为自己的偏见买单”。而我们能做的,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民间外交、专业化的谈判、高素质的企业家行为,化解西方社会对中国的顾虑。马力教授同时指出,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对方的核心利益,重视高管激励及员工的沟通和管理,降低并购的潜在风险和成本。

  美国作家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曾提到,“人类社会中权利与技术的差距并不来自于文化或种族上的差异”。没有哪一个民族天生就比另一个民族更优秀。以德国为镜,反观自己,中国的企业家们既要冷静地思考如何补己之短,稳中求进;也应该认识到在这场技术浪潮中我们并未落伍,扬己之长,自信地拥抱未来。

  项目介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携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Wharton)商学院、英国牛津大学赛德(Said)商学院、台湾大学管理学院,为华人企业家量身定制全球企业家项目,自2011年以来已举办6期。项目聚合四所知名院校雄厚师资,致力于传授前沿管理知识,分享全球最佳实践,激发学员深思深省,完成一场身心提升的领导力之旅。同时,全球企业家项目也不断拓展其边界,陆续推出“巴塞罗那创意文化之旅“、”德国工业4.0”、“长白山游学”等校友模块,继续环球商业文明之旅,为全体学员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

(转载)

标签:工业4 0 物联网 我要反馈 
什么是新一代机器人界面(HMI)?
ABB协作机器人,自动化从未如此简单
优傲机器人下载中心
即刻点击并下载ABB资料,好礼赢不停~
西克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