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对于国内机器人火爆的市场,有相关人员指出:其实,国内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程度远远赶不上“炒作”的热度。这种说法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做到名副其实?
国内机器人行业的热度还在持续,有关机器人的各种研讨会、展览会还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世界机器人大会也将于今年10月在北京举办。
受到如此关注和青睐,这对于行业来说,确实是一个好事。但是现实中,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似乎远远赶不上“炒作”的热度。
是炒作还是实力?
正如一位行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所言:当下机器人行业炒作的成分居多,实际发展情况还有许多问题亟需规范,“炒作盛于实际,名头大于实力”。
近两年来,机器人行业抢足了风头,俨然成为国内最为热门的行业之一。事实上,从我国机器人市场的扩张来看,整个机器人产品的使用量增长迅速,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实际第一大机器人使用市场,无论国产机器人还是进口机器人,增量惊人。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4年销量达到5.7万台,同比增长56%,占全球销量的1/4,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由5年前的11增加到36。
与此同时,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销量也在大幅增加,2014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7万台,较上年增长78%;2015年这一数据增加到两万多台,同比增长了30%多。而且,机器人在国内的增长速度还在持续。
在这一基础上,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个别大企业也开始出现,从事该行业的企业亦在增加。目前,已经有近800家机器人企业,一些技术也取得一定的突破。
但是在熟悉行业的多位专家看来:小、散、弱才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真实写照,中国机器人产业做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久前,记者前往辽宁省沈阳新松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总部采访,当时有十家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企业负责人齐聚于此,成立联盟,共商行业发展大计,致力于做大做强,争取成为国际机器人市场的佼佼者,甚至争取进入世界机器人企业的前十名。
但是,在那次采访中,包括政府官员、企业家在内,许多人还是对国内的机器人行业有着清醒的认识。
自主研发能力弱
新松机器人负责人曲道奎直言:中国机器人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研发能力还存在诸多缺陷,即便国内前十名的企业,相比于国际机器人企业,也是“矮子里面拔将军”,差距甚远。新松作为国内机器人行业的龙头老大,其一家的实力甚至超过另外九家之和,在国内机器人行业具有当仁不让的地位。
曲道奎总结出我国机器人产品的规律主要有三个:核心技术空心化、关键零部件进口化、高端产品边缘化。
据了解,我国目前只有个别机器人企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大部分核心部件需要进口组装,不仅受制于人,且利润的大部分被国外企业获取。曲道奎告诉记者,进口而来的核心零部件价格往往占据产品的70%以上。
对于国内机器人技术的实力,相关部门也是心知肚明。
今年4月份,工信部曾联合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在解读规划时,明确指出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短板: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零部件中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产品质量可靠性低;机器人推广应用难,市场占有率亟待提高;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产业竞争力缺乏;机器人标准、检测认证等体系亟待健全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日之功。据专家介绍,机器人产业包括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大类,目前国际上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基本定型,在这方面,国内外的差距虽然依旧很大,但经过努力之后,完全可以追赶甚至超车。但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还是一个未知数。
业内看法比较一致:服务机器人将是未来机器人领域竞争的主战场,应用广泛,市场巨大。但在这一领域,目前国际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曲道奎看来,这对国内的机器人行业既是机遇优势挑战。
不过有专家认为,曲道奎也许太乐观了,作为高端产业,机器人技术需要整合计算机、传感等多领域的高科技,必须有很强的研发实力,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产品,但中国目前不仅缺少研发投入、缺少大的研发主体,而且缺少研发环境。
盲目投资惹的祸?
实际上,中国机器人的发展只是数量和规模的增加,质量依然是一个难以突破的门槛。
既然中国的机器人发展水平还有这么多的不足之处,行业发展为何还显得这么火?
工信部部长苗圩7月16日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话可以很好地解答这一问题:目前各地发展先进制造业或新兴产业的热情很高,但是存在着“盲目投资”、“一哄而上”的显现,甚至出现了“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苗头,这值得重视和警惕。
据了解,自机器人行业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后,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各个地方政府,争相吸引一些机器人企业前来投资建厂,纷纷设置工业园区。
据苗圩透露,在短短几年间,全国已建成或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过40个,还有大量机器人产业园在筹备中。但遗憾的是,“大量‘小、散、弱’的企业靠政府补贴而生,还是走搞组装、重规模的老路。”
一位机器人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地方政府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机器人企业的发展,有的是提供土地、有的提供金融服务,有的甚至直接提供补贴,“卖一台机器,当地政府就补一台机器的钱”。
依靠补贴推动产业的发展,被许多经济学家所抨击。一方面,容易导致骗补等弄虚作假事件发生,另一方面还会导致产业更加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新能源汽车即是一个例子,各地的补贴导致新能源汽车生产遍地开花,却无实质性突破。如今机器人产业也在重蹈覆辙,在地方政府的热情“欢迎”和积极补贴下,国内机器人企业的数量也迅速增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感到很奇怪,早在四五年前,国内机器人企业的数量掰着手指头就能数得过来,才短短几年过去,就已经达到800家。
当然,一些机器人企业也仗着自己高新技术企业的招牌,积极寻找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此不惜加大宣传力度。企业和政府的互相作用,让这一行业的热闹程度超过了其本应该有的真实情况。
实际上,与国内的许多行业一样,数量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质量的提高。机器人这个反映一国机器装备水平的行业,表现更为突出。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的诸多机器人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根本没有自己的产品,而是从事组装生产。有的甚至仅仅是炒概念,没有实体产品,骗一把就走,很少有企业有志于做百年老店。
一位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曾经发出警告:希望(机器人)企业不要再去忽悠政府,政府也别忽悠企业。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