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是工业4.0的发源地
众所周知,作为工业4.0的发源地德国,工业制造业水平世界第一。作为制造业大国,德国在3年前开始实施了一项名为“工业4.0”的国家战略,这在德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工业4.0”确实已上升为德国的国家级战略,所谓的德国工业4.0,事实上是德国政府3年前发布的10项未来高科技战略计划中的一个内容,是一项由政府投资2亿欧元,针对如何保证德国制造业傲立世界顶尖地位的“产业革命”计划,即在10~15年的时间里,通过“物联网”系统完成大生产,最大程度地实现生产全自动化、个性化、弹性化、自我优化和提高生产资源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全新生产方式,以实现革命性、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最终目标。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德国的发展模式可能最值得称道。其经济增速始终名列前茅,战后很少发生经济金融危机;制造业实力强大,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财政收支平衡,金融体系稳健,房地产市场更是极少出现泡沫。从战后以来的发展历程来看,德国具备经济增长强韧、制造能力强大、虚拟经济发展适度、社保与财政保持平衡这四个方面的典型特征。
目前,德国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四、欧洲第一,经济总量占欧盟的1/3,是当之无愧的火车头。德国精密机械、制药、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环保产业都闻名于世,其产品以品质优异而著称。
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德国近年来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终稳定保持在20%以上。高比重的制造业不仅创造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也为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奠定了基础。相比之下,英、美、日等国家近年来制造业占比持续下降,其中英国制造业占比已由1995年的19.0%下降到2014年的9.5%,实体经济出现“空心化”现象。
制造业立国使“德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推动出口快速增长。从各主要发达国家经常项目中商品和服务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德国自2000年开始经常项目顺差持续增加,显著高于美、日、英、法四国。2014年,德国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为6.42%,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对制造业的重视和扶持也是德国一以贯之的强国之基。德国制造业所特有的“非市场性协调”(Non-market Coordination),即:供应链、集成商、银行、商会、研究所、职业培训机构、工会与公共部门等主体之间紧密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得德国制造业企业能够在社会网络中获益,并不断进行渐进式创新。持续的技术创新是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根源。
据统计,在德国制造业营业额中,27%以上来自于产品创新,德国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3%左右,在发达国家中仅次于日本。20世纪90年代之前,德国创新政策是扶持国家性的研究中心,进行重大项目科研攻关。20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创新政策体现在创新聚集带上。各类型企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组成开放性的创新网络,并根据各自的优势在链条上的不同阶段工作,可以选择与研究院所共同完成研究任务,也可以选择外包,将研发任务交给研究院所。这种创新模式更适合互联网时代的需求。
德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到德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相当一部分都是历史悠久的家族企业,通过在某些细分领域的持续深耕,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成为推动德国出口乃至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德国政府也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发展,1984年开始实行对中小企业的特别优惠条款,1986年开始税制改革,对大部分中小手工业企业免征营业税,固定资产折旧率从10%提高到20%。与此同时,德国按《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政策总方案》设立专项基金,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提供资助。
以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保障是德国特有的一种学生培养模式,即高校与企业或社会组织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理论学习在高校,实践培训在企业。学员在职业教育期间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不仅积累了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结束后即能投入工作。据统计,60%的德国年轻人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接受培训,确保了德国制造业的人才供应。
二、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电力市场
德国工业的成就与其开放自由高效的电力市场分不开。德国电力基本情况:发、输、配各环节分开。德国电力以火电和核电为主,近年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计划逐步取消核电,德国电力消费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大。电网由四大电力公司分别运营,历年电网投资超出电力总投资的50%。
德国电力交易主要通过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两个环节实现。一方面,发电厂与电力零售商以及电力直销客户在批发市场自由竞争,通过市场实现电力定价;另一方面,电力零售商通过自由竞争的零售市场将电力零售给普通电力用户。
经过几年的改革,德国电力工业逐步形成输配电网垄断经营,发电侧与售电侧自由竞争的新格局。
德国法律规定发、输、配各环节必须完全分开、成本透明、独立核算,并成立独立的公司。目前,德国存在不拥有配电网络的售电公司,也有同时从事配、售电业务的供电公司。发、输、配虽然从法律上独立,但大的电力集团通过其子公司仍然涵盖了各环节的多数业务。
在输配电价方面,改革伊始政府即将输配电价格从原有的水平降低了20%,迫使输配电公司努力下降成本,政府并且还希望每年以5%速度持续下降,使客户受益。
德国拥有欧洲大陆最大的能源交易市场,德国有一个复杂的电力交易市场,不仅在德国境内,还与其他欧洲国家交换电力。由于可再生能源电力有电网优先接入权,电力需求和可再生能源电力之间的剩余差值由市场内非可再生能源电力进行补充。
一些发电容量通过场外合同(即直接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不通过官方市场交易)以消费者的名义提前购买,其中包括国际电力销售。剩下的电力在欧洲几个现货市场出售。
现货市场的电力中大部分在日前市场中出售。该市场根据第二天的电力需求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每小时的预测进行电力交易。预测与实际电力需求的差距由当日市场每隔15分钟进行交易补充。在德国,电力在单一价格区交易,因此该市场忽略了地区间电力差异和电网限制。这就给输电系统运营商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谁来保障电网不出现拥堵或者其他安全威胁(如电压波动和因单一线路故障出现的稳定性问题,也称作n—1故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输电系统运营商们在市场的授权下接管电厂的电力调度,如果出现拥堵或者其他稳定性问题,他们可以使用“再调度手段”来缓解电网的状况。
按照近似优先的顺序,运营商再调度时可以采取以下手段:第一种手段,可以更改电网的拓扑,例如改变控制线路与电网连接的闸机;如果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可以干预传统电厂部署,同时指导一些电厂增加或减少其发电功率;最后一种手段,可以舍弃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场)产生的电力(如降低有功功率的输出)。
被强制削减发电容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业主可以得到一定的收入补偿。2013年,德国舍弃了555吉瓦˙时的可再生能源,相当于201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的0.44%有资格获得补贴。其中,87%弃风来自风电场,主要源自风电容量集中地德国北部和负荷电量较大的南部地区之间的电网限制。
1998 年3月29日德国出台的能源经济法案将德国的电力市场引向了竞争。2000年6月16日成立了一家电力交易所——莱比锡电力交易所。交易方式是按小时计算的和成批成交的电力商品的竞价拍卖。2000年秋初,在法兰克福(美因河畔)又有了第2个电力交易市场欧洲电力交易所开始营业。2005年两个电力交易所合并,组成欧洲电力交易所,总部设在莱比锡。其伙伴是挪威的北方电力联营公司,这是世界上一家最老的电力交易所。
欧洲能源交易所(简称为 “EEX0”)每日的交易量是170000MW,每年的交易量是约为500TWh,其中75%的交易量来自德国四大区域电力公司。
目前欧洲净用电量的7%是在交易所进行的。有4%的家庭约150万户家庭已经采用这种变换供电商的方式。该交易所提供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场外交易清算(OTCClearing)3种服务。目前共有112家电力贸易商、电力供应商、 工业用户、交易商和金融服务商在EEX现货或期货市场进行电力交易,其中50%的贸易商来自欧洲国家。
三、德国售电市场百花齐放
德国的售电公司是不属于输配电公司的,完全对社会放开。目前在德国电力市场大约有1100家售电电公司在运营,但80%的电来自四家大型跨区的电力公司。
此外德国还有50家只经营发电业务的发电公司、60家地区供电公司和25家大型市政电力公司、700家中小型市政电力公司、 100家小型私人供电公司、150家新加人的市场参与商。1000多家售电公司有诸如IQ1,123能源公司,RWE,Parce等。业务模式是批发电力 并卖给客户。这些售电公司租用配电网公司的电网,按最大负荷和年使用电量的价格模式支付过网费。
经过15年的发展,德国在配售分离后,由于市场竞争的深入,分分合合壮大倒闭,这些公司在初始阶段要和传统电力公司竞争,后来还需要跨区延伸业务,现在在新兴如充电和储能业务上彼此又要展开激烈的竞争,德国在售电侧尤其是电力服务端的繁荣,确实得益于电力市场的放开。但同时能有现今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和整个售电服务领域被盘活,深度广泛的和互联网、金融、通信等领域跨界结合密切相关。这也就是昭示了了售电侧改革后可能出现的变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行业及衍生的变化将会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
四、工业4.0助力第四帝国
现在的欧洲也在静悄悄地改革。德国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就没有松懈过,他们一直在寻找德国人独特的发展道路,他们建立了德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独特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德国人静悄悄地统一了德国,德国人也正在静悄悄地统一欧洲。是的,你现在见到的欧元区,就是德意志第四帝国。德意志第四帝国的金字塔体系已经初具规模,重新整合的老欧洲正在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他们将重返全球制造业的顶端。
德国是欧洲最大经济体,世界GDP第四大国(国际汇率),它是欧盟的欧盟和欧元区的创始成员,可以说:“德国一打喷嚏,整个欧洲都会感冒。”事实上真的是德国首都日渐成为欧盟(EU)的实际首都。
当然,欧盟的主要机构——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均位于布鲁塞尔,但重要决策却越来越多地在柏林出炉。希腊是否将离开欧元区?最终将由德国拍板。南欧进一步的纾困计划是否将获得政客支持?关键的辩论将在德国联邦议院进行——而不是欧洲议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会跟谁探讨欧元区危机?重点的协商对象是德国政府和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ECB)——而不是欧盟委员会。在欧洲各国经济普遍下滑的形势下,凭借强劲出口的德国经济稳健复苏,可谓一枝独秀。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违规和财政无节制行为的恼怒,使得德国人在坚持有必要将欧洲“德国化”时不再那么羞于启齿。近年来欧洲政治混乱、经济疲软,德国不得不从幕后走到台前,其任务早已不是联合欧洲、发展欧洲,而是“拯救欧洲”。作为欧盟领头羊,德国不得不频繁出面,拿出欧盟大国姿态来处理欧盟面临的各种危机。
欧元区危机进一步加速了从布鲁塞尔向柏林的权力转移。欧美开始有人认为,德国正在成为第四帝国。历史上德国有过三次帝国: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1871~1918年是第二帝国,1933~1945年是第三帝国。为了争夺霸权,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打响第一枪。大战之初,都是德国先占上风,但最后以惨败告终。两德统一之后,德国又卷土重来,又可以问鼎欧洲了。
两德统一之后,德国有约8400万人,是欧洲第一大国(俄罗斯有1亿多人,但俄罗斯是欧亚大国,不算纯粹的欧洲国家)。对于英国和法国来说,两德统一之后,“德国问题”令人担忧,而对于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南欧国家来说,“德国问题”已经是现实问题:在德国的高压之下,这些债务国不得不节衣缩食,实行所谓紧缩政策。
在很多人看来,“第四帝国”不是一个贬义词。2015年,德国有一本新书《中间地带的强国》(The Power in the Middle)问世,公开号召德国要在欧洲担负起领导责任,因为欧盟无法担当此任,其它欧洲国家也无法担当此任。很多人也以为不应当再揪住德国的历史不放,所以第四帝国并非坏事。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