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德国提出工业4.0,我国也与今年正式推出“中国制造2025”文件,这些因素都推动了智能概念的快速发展。工业4.0被炒得火热,很多企业在看到工业领域有着巨大发展空间之后,会盲目进行投资或者是转行。其实,火热的背后,更应该冷静对待。
从最初德国前两年提出“工业4.0”的概念,随后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时开始中德“工业4.0”合作,到今年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发布,以及指导我国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推出,无一不对智能和先进制造方式的概念宣传起到了大力推动的作用。
首先需要明确,工业4.0虽然是德国提出来的,但其实各个国家都在做类似的事情,我国提出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很长时间了,现在在提两化深度融合,目的、路径和大多数内容与工业4.0是一样的。要明确中国选择发展工业4.0或者叫智能制造这条路一定是对的,它一定是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将不仅在工业领域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到未来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次,最近一个阶段,政府、企业等各层面都通过媒体在热炒工业4.0的概念,这无疑对推动两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一些媒体对工业4.0解释的不全面,对民众其实起了一定的误导作用,它的核心内涵、长期性和当前工业基础上大力推进的必要性都没有通过媒体全面反映出来。应该认识到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工业4.0的内在含义,更把握不到其精髓。
绝大多数企业宣称的实现工业4.0的案例基本上只实现了企业内部的全面自动化信息化,即工业3.0,较为先进的企业可以实现自主的智能决策,但绝大多数都不一定达到了全面自动化,更有甚者购买了几套工业机器人或者安装一条生产线就宣称实现工业4.0,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仅仅是实现工业4.0的企业基础。还有不少媒体在对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相关智能制造企业或产品进行报道的时候都要加上工业4.0的字眼。以上种种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都不太了解工业4.0这个新生事物。最后,媒体热炒这个概念给我们绝大多数人的一个错觉就是:工业4.0很快就要实现,而且只要与其相关就疯狂投资。工业4.0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生产方式,归根结底是一个通过顶层设计整合各种技术手段来完成工业生产效率最大化的前瞻性战略,距离最终实现还有相当长的道路,是需要企业、科研人员、政府通力完成的一项重要事业,尤其是我们国家面对大而不强的工业背景,实现起来比其他传统工业强国还要困难。但不能因为它距离我们很远就不发展智能制造,现在我国在具备了一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推广恰恰是最合适的。所以需要全社会对工业4.0有个正确的、理性的认识。
在提出工业4.0概念的德国,工业4.0并不是一种与传统割裂的革命性的东西,而是在他们国家企业全面实现自动化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德国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非常高,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很小。当他们每个企业的生产制造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后,企业内部已经非常高效的基础上,如果还要继续发展并保持领先优势,就不能只在企业内部考虑问题,企业内部也没有多少可提升的潜力了,需要将相关企业连通起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制,这才是工业4.0提出的初衷,并不是一个革命性的生产方式,而是在他们优异生产水平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总体来讲,我们国家企业发展的时间不长,水平不高,但各界人士尤其是媒体很喜欢将工业4.0描绘成革命性的生产方式,可在德国,它更像是在良好基础上的一个传承与发展。
回看我国工业基础,赛迪顾问在全国各地走访调研时发现,在我国工业最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中,能够完全实现企业信息化自动化的企业仅占少数,在京津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也仅有知名外企和部分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国有企业可以达到相应水准,我国其他区域虽有类似高水平生产企业但平均水平更低,全国范围内还普遍存在人才短缺、技术水平低和创新能力差等问题。所以我们国家工业基础相较于德国、日本、美国等传统工业强国落后很多,可纳入先进生产方式的企业基础相当薄弱,我国若要实现工业4.0或者智能制造所畅想的工业美好未来,相比上述国家存在一个较大劣势,就是他们已经全面实现了工业3.0,即以信息化自动化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对于我们更容易实现。但并不代表我国需要先完成工业3.0再去推进工业4.0,由于信息、通信等各种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可以也应该走一条与传统工业发达国家不一样的路子,即借助新技术一边在高水平企业间推进工业4.0,一边完成落后企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改造。除了工业基础外,工业4.0所涉及的智能电网、智能建筑、智能家庭、服务互联网、现代物流等诸多领域在我国的发展水平距离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来说,由于工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基础薄弱的影响,使我国实现工业4.0要比传统工业发达国家要困难一些,需要对实现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个清晰的认识,对政府、企业、媒体等各界而言要杜绝头脑发热和盲目投资。
当然我国也具备一些快速推进工业4.0的独特优势。
首先,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转型,我国工业也确实具备了一定条件,总规模非常庞大,且优秀的企业基本能够支持与整个系统连接。
其次,政府大力推动。近两年国家层面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及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等政策已经或将要陆续出台,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到“中国制造2025”,地方相关政策在先进制造/智能制造领域形成全覆盖,政策优势已经形成。由于我国独特的制度优势,决定了我国可以更准确更高效的集中力量发展某一领域。
再次,我国互联网及基于互联网的各类新兴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这对于工业生产与互联网、移动物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结合紧密的工业4.0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技术优势。同时,我国巨大市场所带来的优势。2014年,我国仅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就突破了2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居世界首位。工业领域的巨大市场潜力也对工业4.0的实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最后,我国综合国力稳步增强、产业环境加速完善、技术水平逐渐提升、善于整合资源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等多种因素都有助于加快中国实现工业4.0的步伐。
我国向工业4.0迈进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各种资源,避免重复或过度投资以及浪费。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的予以推进,以试点推进全局,每阶段设定主要工作内容与阶段目标,防止盲目快进。理性应对,防止过度炒作导致的民间资金疯狂涌入,控制投资风险和泡沫。
第二,打好工业基础,深化推进两化融合,强化市场竞争,改造提升或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提高生产、库存、管理、决策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只有大多数工业企业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才拥有实现工业4.0的产业基础。还应注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升服务在企业价值中的占比,促进各行业各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等等。
总之,不论是叫工业4.0还是智能制造/先进制造,它一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通力合作,将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最优分配,各种社会角色怀着坚定信念、立足于自身条件做好份内的工作,只有这样,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梦想才能最终实现。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