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中国制造2025》象征着中国已经把中国制造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目标,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指导方针。未来十年,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何方将是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制造业再一次站在了新风口。
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目标
第一步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步
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
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百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由大变强必须主动出击
如果给中国制造开一个诊断书,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毛伟明看来,中国制造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大而不强”。
毛伟明表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还是受制于人;品牌质量水平还不够高,缺乏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和品牌企业;产业布局尚存在同质化的竞争,亟需核心竞争力;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还不是很畅通,这些都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
“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复苏缓慢,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酝酿新突破,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
现阶段,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强化制造业创新,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谋求新一轮竞争的有利位置。规划司方面表示:“面对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新调整和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前瞻布局、主动应对,在新一轮全球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权。”
打造制造强国的关键点
《中国制造2025》只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落实这个纲领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使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可以用“一二三四五五十”的总体结构来概括。
“所谓‘一’,就是一个目标,我们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变,最终要实现我们制造业强国的一个目标;‘二’是通过两化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个目标。”苗圩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制造业所要占据的一个制高点。”
他接着解释说:“‘三’就是要通过‘三步走’战略,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目标。”
而所谓“四”,苗圩解释就是四项原则:“第一项原则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第二项原则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第三项原则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第四项原则是自主发展和合作共赢。”
“‘五五’是有两个五——第一是五条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另一个五是指实行五大工程,即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工程,强化基础的工程的‘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以及高端装备创新工程。”苗圩说。
“最后就是十个领域,作为重点的领域,在技术上和产业化上寻求突破。”苗圩举例说,“比如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航天航空领域,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等等。我们选择十个重点领域进行突破,这些领域也是整个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何方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人才体系,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按照‘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总体要求,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毛伟明说。
“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核心。只有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才会带动传统制造领域的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而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发展是破解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调结构、促升级始终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势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更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除了上述几个方面,还要坚持人才为本,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因为他们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制造强国一定是人才强国。”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十二五”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国制造业始终坚持稳步发展,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这个起点上,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苗圩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这需要我们做出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变,改变过去我们长期在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发展,要向中高端发展去迈进。”
“引领和带动整个新一轮发展的方向设定在哪里,发展的路径是什么,我们要采取哪些措施,在哪些领域加快发展,来促进中国从制造业的大国向制造业的强国去转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而这也是我们制订‘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考虑。”苗圩说。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