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自《中国制造2025》提出之后,人们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日前,在第十八届渝洽会专题活动中,嘉宾们就针对这两个发展战略,进行了激烈讨论。“中国制造2025”遇上“德国工业4.0”,会碰出怎么的有趣话题呢?
当“中国制造2025”遇上“德国工业4.0”,会引出哪些有趣有益的话题?
正在进行的渝洽会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5月28日,第十八届渝洽会专题活动之一——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论坛在悦来温德姆酒店举行,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德国工业4.0”,嘉宾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异曲同工
虽然,中国与德国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但参加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论坛的大多数嘉宾都认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异曲同工之处。
德国联邦贸易与投资署中国区代表舒友涵表示,德国实现“工业4.0”需要5-10年的时间,这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执行基本处在同一个时间段。
从大方向上来看,两者异曲同工。参与起草“中国制造2025”的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王鹏介绍,二者相同的地方,就是实现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结合,或者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带动整个制造业新一轮发展。
王鹏解释说,“德国工业4.0”着眼高端装备,提出建设“信息物理系统”,并积极布局“智能工厂”,推进“智能生产”。而“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
至于不同之处,则在中德两国新战略无论是发展基础、产业阶段,还是战略任务都有各自特点。
王鹏认为,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领先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在汽车、机械、医药化工、电机和电气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而中国无论是研发投入、技术水平,还是产品质量、品牌形象,都与德国存在较大差距,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此外,“德国工业4.0”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主要聚焦制造业的高端产业和环节。“中国制造2025”则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谋划。
不是“德国工业4.0”的翻版,但要向德国学习
德国企业现在基本上实现了工业3.0,正在向4.0发展,也就是从生产自动化迈向网络信息化。在中国,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有的企业已经接近工业4.0,但还有一部分停留在2.0到3.0的发展阶段,这也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不可能是“德国工业4.0”的翻版。
不过在战略执行的前期,考虑到中国工业化发展与德国工业化历史有着相似之处,“中国制造2025”完全可以“以德为师”。
德国弗劳恩霍夫工业工程与组织研究所董事会成员伦特斯表示,中国未来的发展是沿着制造业轨迹不断升级。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如德国、日本、美国等,都拥有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制造能力。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未来的发展,应该以制造业发达的德国为标杆,强化并保持强大的制造业。
莱茵检测认证服务(中国)有限公司中西区总经理蒋明红也认为,“中国制造”需要向“德国制造”学习创新驱动体系。注重创新驱动顶层设计、发挥科研机构的创新研发能力、政府增加并保证研发经费等创新投入、促进各地区创新能力平衡发展、加强新兴产业对经济转型的带动,同时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两江新区探索从三方面对接“德国工业4.0”
昨天的论坛上,与会嘉宾反复强调:面向未来,要看到中德制造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双方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
对重庆而言,飞速发展的两江新区,集中了优势资源,正在努力为实践“中国制造2025”,以及对接“德国工业4.0”开展合作进行探索。
两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承云表示,重庆两江新区凭借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的地利,对参与国际战略合作充满期待与信心。他认为,深化中德战略创新合作,推进“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具有现实意义,也必将对重庆的经济发展及两江新区的开放、改革、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李承云表示,两江新区承载德国产业集群,实现中德合作发展,需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利用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促进东西两端商贸活动。提高欧洲往中国的贸易量,特别是汽车和整车零部件、医疗器械等,依托重庆保税港区独特优势,将重庆打造成内陆贸易集散地。
第二方面,依托重庆老工业基地比较优势,吸引德国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尖端企业入驻两江新区,将两江新区打造成中德工业合作的典范。
第三方面,积极推动包括教育科技在内的全方位对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将重庆建成欧洲在中国中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市外经贸委副主任李谦则表示,重庆作为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201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15万亿元。与此同时,重庆还颁布了《加快培育十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将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物联网、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页岩气、MDI一体化、生物医药、环保十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重庆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这些新兴产业也将为重庆与德国的深度合作带来巨大商机。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