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德国在提出工业4.0之后,全球工业开始逐渐走向智能制造的时代,制造业逐渐智能化、定制化、服务化。工业4.0大热的背后,商机有多大呢?这无疑成为人们当下最关注的一个问题。
工业4.0时代正在来临。作为制造业的“下一站”,它为中国未来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
究竟什么是工业4.0?简单点说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通常我们把工业1.0叫做机械制造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工业4.0就是智能制造时代,它融合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从而把制造业推向智能化、定制化和服务化。
进入到工业4.0之后,智能与互联成为两个最明显的“标签”:从客户下订单到企业获取订单、采购原材料以及在工厂组织生产变为产成品,然后通过智能物流运送到客户手中,全过程都是智能化的;而且生产设备与生产设备、产品、车间以及生产企业与客户之间等,都是互联的。
工业4.0时代蕴含无限商机,对于浙江及宁波的企业来说,以下重点四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智慧城市。近年来,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不断铺开。一些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正将推进智慧城市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之一。
二是信息消费。简单地说,信息消费就是花钱买信息、花钱买服务、花钱买方便、花钱买点子。到2020年,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6万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消费规模超过4.5万亿元。
三是传感器产业。传感器是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重要环节。所有智能化产品离不开传感器,物联网的基础,没有传感器就无法构建物联网。发展信息消费产业,信息来源的准确、即时的基础之一是传感器。2014年CES上,有900多家公司展示了物联网产品,即用传感器将硬件连在一起,再用智能终端的APP控制它们,如同把现实世界连在一起。未来传感器市场将大得惊人。据估算2020年,传感器数量将突破1万亿个;2030年,这个数字将变成5万亿个。
四是机器人产业。机器人是未来工业的重大应用。它可以降低人工费用、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避免工伤事故。2015年,我国机器人市场需求量预计达到3.5万台,占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估计到2020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在万亿元左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工业4.0”概念的提出,毕竟是德国为自身工业发展量身定制的,或许有不少专家认为,“工业4.0”不过是德国的一项高科技领域的国家战略,主要是在高端制造技术上对抗美国,跟主要以低端制造为主的中国没有多大关系。因此,中国没有必要对“工业4.0”采取应对策略。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和探讨。
目前有数据显示,在全球机械出口份额中,德国以16%的份额占据2013年首位,中国以11%份额,略低于美国,位于全球第三。同时,在全球设备制造业的32个子行业中,中国仅在7个子行业中取得了领先地位。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制造业大国,还不是制造强国,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德国“工业4.0”带来的冲击和潜在竞争因素。“工业4.0”的到来,将用物联网、服务互联网取代传统封闭性的生产制造系统,可以为未来工业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而在物联网、服务互联网等信息产业领域我们又相对落后,如果我们现在不迎头赶上和超越,未来我们将没有成为制造强国的机会。
所以,中国如何学习、借鉴“工业4.0”的成功经验,挖掘自身优势,助推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并在新一轮国际经济变革中赢得先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准确研判未来走势,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目前,在“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我国政府和行业部门对工业升级给予了高度重视。从《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中国制造2025》,我国已经在谋划工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借势借力提前迈向智能化
根据当前国内外工业化发展形势,许多权威专家和有识之士看到,我国已经进入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活跃期,到了由技术模仿、跟踪,转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求发展,进而向产业发展制高点进军的阶段。因此,中国的工业升级之路任重道远。中国的工业升级之路不仅需要突破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使众多企业增加创新动力,还应在借鉴“工业4.0”的基础上,走分行业、分区域的渐进式的工业升级之路,发展中国版的“工业4.0”。
另外,一方面对于德国“工业4.0”,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参考借鉴,搭乘这辆便车,借势借力,通过学会生产制造过程与业务管理系统的深度集成,实现对生产要素的高度灵活配置,实现大规模生产高度定制化产品。从而让制造业紧跟时代趋势,提前迈向智能化,以适应未来的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在《中国制造2025》中应涵盖应对策略。
目前中国已进入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增长速度将从过去的10%左右下降为7%左右。实现中国“工业4.0”并不是短期内可以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已经比肩于美国,两者分别占世界制造业规模的20%左右,中国正在通过对外投资将部分产业向周边国家转移。按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国极有可能取代日本成为地区生产网络分工的领导者。
但是,中国制造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因此,学习和借鉴“工业4.0”的理念,建设智能工厂,发展中国工业版4.0,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剂良方。
2013年9月,工信部针对当前制约工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制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主要内容体现了两化的深度融合,包括:1、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整合;2、产品整合;3、业务集成;4、促进新兴产业。
在讨论未来行动计划中,专家对未来发展道路,持有各种不同意见。一种是强调更迅速、灵活地适应市场,用“贸工技”的方法跟上时代,还有一种则是“技工贸”的方法。比如,同样是家用电器,海尔走的是“贸工技”的路子,格力则是“技工贸”,格力强调核心技术在创新中所发挥的作用。
2014年1月,中国工程院启动并开展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提出在2020年进入制造强国行业的指导方针和优先行动。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