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企业应如何迎接工业4.0,技术派认为,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全球共享,中国企业必须扎实推进研发,应自主掌握核心技术,避免重蹈汽车领域的覆辙。而商业模式派则认为,与德国制造的精细、日本制造的精准相比,国内企业难以达到,着力点应在“快”,如快速设计、快速制造等。
“工业4.0代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全价值链和生命周期控制产品的管理水平。”2014年12月21日,一场围绕“德国工业4.0”的高端论坛在号称“未来十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的中国成都隆重展开,德国电子与信息技术协会董事长、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副主席伯恩哈德·蒂斯如是说。
在德国SAP装备制造首席专家郭智麟看来,德国工业4.0带来的将是产品智能制造的个性化、高端服务和创新性。
面对德国“智能制造”的美好前景,国内正在筹备或计划涉足工业4.0的传统企业倍受鼓舞。不过,中国企业应如何迎接工业4.0?在上述会议上,分别秉持技术派与商业模式派的相关企业陷入激烈交锋。
技术派认为,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全球共享,中国企业必须扎实推进研发,应自主掌握核心技术,避免重蹈汽车领域的覆辙。而商业模式派则认为,与德国制造的精细、日本制造的精准相比,国内企业难以达到,着力点应在“快”,如快速设计、快速制造等。
模式派:看重发展方式
5年前,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全球,一直号称是“世界工厂”的中国尤其是沿海地区首次遭遇了“用工荒”。政府出台了刺激政策,起到了经济托底的效果。但是,“产业升级”计划还是因为危机而受到一定影响。
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丁汉直接抛出了疑问,“之前是找不到人,现在是用不起人,人员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企业怎么抢占市场?”
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特别是传统“制造强国”德国野心勃勃的工业4.0计划,中国决策层也推出了中国版的工业4.0计划。
郭智麟表示,“为什么工业4.0在中国这么热?因为谈到的事情都是中国企业需要的,比如高端设备。大家都知道,中国所有设备都偏向中低端,中低端利润率肯定较低,我们还是量产的。”
不过,围绕工业4.0的追赶浪潮,仍处于发育期的中国传统企业似乎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一派认为商业模式是核心竞争力,他们认为世界是平的,比如借助资本的力量,但另一派坚持掌握技术才是核心竞争力。
上海高威科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津松认为,工业4.0需要解决如何在中国落地的关键问题。与德国制造的精细化、日本制造的精准化相比,中国制造这两个都相对薄弱。中国企业应从成本的4个维度入手,尤其是须考虑常被忽略的时间成本。
田津松表示,中国企业的着力点应在“快”字,快速适应市场、快速制造等,但须注意企业产品要符合市场需求、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智能化信息化生产、智能化企业管理和差异化经营模式。
“完全靠自己一点一点掌握核心技术,很可能会丧失机器人产业发展重大机遇,技术必须要做,但更关键的是企业要在发展方式上下工夫。我们可以学电商,中国电商短短几年走到全球前列,主要是学了国外最新模式,借力全球资本,人才也全球引进。”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总裁、机器人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曲道奎亦如是说。
曲道奎以中国高铁为例,认为中国高铁能够成功走出去,得益于中国这个大市场及其培育起来的南北车集团。在他看来,与自主研发和开放式平台相比,依靠国际资源整合将是一个关键策略。
技术派:首先应把工业化做好
与模式派相比,技术派显得要冷静、低调一些。丁汉表示,在机器人应用领域,以前较多是搬运、喷漆、焊接、装配,但在航空业使用大的机翼铣削、磨抛机器人,有一些技术不是短期能解决的,练好内功把技术搞上去是紧迫任务。
“德国80%的博士毕业后走向企业界,基础理论很扎实,技术上突破力较强,而这方面正是我们的短板,我们需要做基础理论积累,真正给企业带来竞争力和效益。”丁汉强调说。
大连光洋科技集团董事长、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副主席于德海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实现工业4.0,首先应把工业化做好。工业4.0其实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工业化是智能制造的物理基础,比如数控机床、机器人及其控制、执行等的关键部件,这些都是工业化的前提。”
于德海进一步称,“大家讲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等,这些技术全世界可以共享,但工业化的技术,像高端的控制技术,别说国与国之间,即便是企业之间,也是不交流的,这个没有可跨越的,也不存在中国能走出一种捷径,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大家一定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加上国家的顶层设计,各自发挥协同优势。”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