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供应链出现了一些新趋势,但是鉴于中国基础设施的完善、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农民工持续进入城市,所以中国制造业未来依然具备极强的竞争力。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5月25日刊文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中国制造业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在全球占据领先优势。
在过去的30年,中国彻底改变了全球制造业。在这一时期,大约有5亿农民从农村迁移至城市,为工厂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劳动力大军。但是,随着工资水平的上涨,中国经济也正在发生变化。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先优势即将终结?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认为,虽然供应链出现了一些新趋势,但是鉴于中国基础设施的完善、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农民工持续进入城市,所以中国制造业未来依然具备极强的竞争力。
长期以来,中国源源不断的工人供应对低成本制造商来说一直是巨大的福音,同时也得以把工资维持在低水平。另外,由于基础设施领域的高投资水平、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教育质量,中国的制造业产值从1980年的世界第7位跃升至2010年的世界第1位,成功超越美国。毫无疑问,中国的崛起扰乱了原来的制造业中心。一些国家迅速转移到了价值产业链上,比如韩国;但是另一些国家却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制造业逐渐衰落,比如南非和几个中美国家。
制造业的成功为中国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财富,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工资上调和改善工作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些人预计称,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制造商将会离开中国,寻求更廉价的目的地。经济学人智库认为,这种说法言过其实。经济学人智库对一些新兴经济体从2013年到2018年的劳动生产力增长与名义工资增长进行了预测和对比,结果发现:在成本竞争力和生产力增速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超越中国。
在亚洲市场中,人们认为孟加拉最有可能取代中国在低成本出口制造业领域的地位。但是,根据经济学人智库的预测,未来孟加拉与中国在整体竞争力方面的差距是最大的。孟加拉的工资上涨速度将会超过中国,但是劳动生产力的增长速度却只有中国的一半。越南与中国的工资上涨速度大概持平,但是生产力增速却比中国慢得多。印度尼西亚的情况也差不多,另外印尼在经商环境方面的排名也低于中国。
从2013到2018年,许多国家的名义工资增长都将低于中国。但是在这些国家中,只有印度的劳动力规模勉强接近于中国;而在当前环境下,规模经济非常重要。至于其他一些被吹捧为中国的竞争对手的国家,比如墨西哥、巴西和埃及,它们在生产力提升方面的进步都不会太大。
当然,工资并不是影响工厂转移的唯一因素。影响生产的因素还包括资本的可获得性和风险性、基础设施、产出和市场运作风险。经济学人智库认为,与中国相比,绝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的经商环境的风险性都更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阿根廷、埃及和尼日利亚。
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两个挑战。首先,环境法规可能会影响中国作为制造业目的地的吸引力。2014年3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宣布中国政府将会向污染宣战,中国不仅会减少污染严重的钢材和水泥生产,另外还会推广环保科技。虽然中国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的前景依然比较遥远,但是中国加紧环保法规却已经成为事实。这可能会让一些公司重新考虑工厂选址。其次,某一个国家或许无法撼动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方面的主导地位,但是一个区域性组织却可以向中国发起挑战,比如即将在2015年建成的“东盟经济共同体”。
但是,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制造业占据中心地位,最显著的一个方面就在于中国具备的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在未来的几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继续加速,其工业产能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所以中国的比较优势也会更加明显。另外,虽然中国政府承诺要降低生产的环境成本,但是城市人口的持续上涨将会确保中国依然是众多制造行业极具竞争力的目的地。因此,在未来的几年,低成本制造商不会大批离开中国,转移到其他新兴市场。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