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工信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发布,计划中的各项工作随即陆续展开。国家对两化融合的重视再一次地,在迷茫于市场变化和产业升级压力的工业企业耳边,吹响了集结号;呼唤着产业关注的焦点,加快向着曾经只为先知先觉者了解和应用的先进理念聚集。
会当此时,就在2014年2月,工信部将苗圩部长关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讲话摘录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相关资料发布在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上的次日,施耐德电气进一步落实了其当前工业领域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在于实现自动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以及节能减排的理念——
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工业事业部在海南博鳌召开客户峰会,推出了其PlantStruxure™协同自动化架构的核心构件,集PLC/SCADA的特性、DCS的优势以及能源管理功能于一体的PlantStruxure™PES和嵌入标准的以太网,从底层实现工业以太网连接和通讯的ePAC,Modicon M580(莫迪康M580),以及以服务为导向,可以与PlantStruxure™无缝集成的ATV御程系列变频器。
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徐骏
信息化与节能减排,市场竞争突围之道
为什么中国的工业企业最迫切的技术需求集中在信息化和节能减排上?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徐骏言简意赅:因为出口和投资带来的增长正在失速,市场在压缩,竞争在加剧,工业企业要生存,要维持在市场上的地位,就必须要提高生产和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从而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降低成本;前者只能通过自动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实现,而对于后者,节能减排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十分明显。宏观上,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这两驾的长期驱动力出现了下降;而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在机械制造业等受出口业务影响巨大的行业、重化工行业等受投资影响巨大的行业,已经叶落而知秋。对于中国经济整体来说,结构调整和模式转变势在必行;而对于具体的各个工业企业来说,如何度过难关?市场形势已经不再是需求持续扩大,生产供不应求的局面,不断重复投入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增加能源的消耗,同时产生大量污染的生产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因而像以往那样单纯地关注劳动生产率,追求单位时间、单位人员更高的产出已经不够了。现阶段,工业企业必须要开始思考如何提高生产的时效性,如何实现“producing more while using less(生产更多、消耗更少)”。
何为“生产的时效性”?徐骏以矿山企业为例进行了说明。矿山如果能够在需求出现时再开始,并且是没有任何延迟地开始生产,无疑可以大幅降低库存压力;如果能够让矿石运抵和火车车皮到位的时间完美地重合,无疑将最大限度地压缩运输所需要的时间。这样的生产就是高时效性的生产。这样的生产能够让工业企业以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速度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有利的地位。而要实现这样的高时效性,必须要实现整个价值链、整个物流链的整合,构建起实时数据采集、实时决策支持、决策实时影响生产管理系统动作的完整架构。这也正是PlantStruxure™协同自动化架构将要提供给工业企业的。
对于集团性的工业企业,自动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的价值尤为凸显。一家在全国范围内拥有数十甚至上百个工厂的集团企业,其集团层面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可想而知;在传统的技术框架下,实时有效地地掌握各地工厂的生产信息是不可能的,生产的时效性当然也就更无从保证了。而以PlantStruxure™协同自动化架构为例,其在自动化技术、现场工业以太网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够保证实时收集工厂现场信息数据的实现;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能够使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迅速上升到集团的运营管理总部;其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能够直观地呈现出各地工厂的生产状态,包括是否处于不健康、亚健康的状态;更能将集团层面的管理决策迅速地转化为特定工厂,甚至是设备级的动作,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由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对于迫切需要提高生产时效性、灵活应对需求变化的工业企业来说,自动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是最根本、最突出的应用需求了。
至于节能减排,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各方面成本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在,节能已经是工业企业基本的应用需求之一。减排、环保与节能息息相关,已经成为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国家战略。施耐德电气的PlantStruxure™协同自动化架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其核心构件,PlantStruxure™PES中植入了能源管理功能。徐骏表示,对于一直以能源和能效专家作为自身核心定位之一的施耐德电气来说,将其独到的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植入DCS之中,为用户的DCS提供额外,又是其必需的附加值,既是施耐德电气独有的优势,也是技术领军企业必将担负起的,推动产业升级的责任。
三大利好创造良机,领先企业已经上路
谈到对PlantStruxure™协同自动化架构市场前景的看法,徐骏十分乐观。他总结说,一款新产品、一项新技术、一个新理念能否得到市场认可,决定因素有三:对其的需求是否形成了共识、其是否能够切实地创造效益、其实现是否具有可复制性。当前对于施耐德电气的PlantStruxure™协同自动化架构来说,这三个条件都满足了。
形成对需求的市场共识是最基础的条件。从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相融合列为主要职责之一,到去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出台,充分说明对于工业生产与信息化技术融合需求的共识已经建立了起来。而节能减排,也已经从无人关心发展到了现在国家战略关注、社会各界关注、企业也在降低成本的压力下越来越关注。PlantStruxure™的出现为这两个工业企业最迫切的需求提供了一个出口,可以说正当其时,其市场表现的基础必将是十分稳固的。
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盈利;一项新技术必须要能高效地转化为实际的效益,对于企业而言才有应用的价值。拿节能减排来说,如果系统实施的成本回收期长达五到八年,对于企业来说,其价值是非常不清晰的,企业当然很难做出积极的投资决策。而现在在施耐德电气成熟技术的保障之下,越来越多的节能减排项目的成本回收期缩短到了三到五年,甚至两到三年。迅速地回收成本,而后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效益,同时实现社会效益,这样的产品、技术,其价值是非常凸显的,对于企业来说当然也就没有应用上的障碍。
对于供应商来说,“量身定制”是保证贴合客户需求的必要手段,同时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必须要实现业务模式、解决方案等的可复制性。实施更快、更便宜对于确保客户没有障碍地接受新技术、新产品意义重大,为此必须要从各个不同的项目中找到相同点,从各个定制化的工作中找到可重复的部分,以便在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同时,缩短、降低自身工作的时间和成本,把更多的价值让渡给客户——这依赖于大量的项目经验和对各个行业的深刻认识。而在这两方面,施耐德电气无疑都是最令人信任的。
徐骏举了施耐德电气与一家国内建材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的例子。这家高污染行业企业的老总对于在其集团内部实现节能减排非常积极,只是由于不了解相关举措对经济效益的影响而一直在观望。在了解了施耐德电气的情况之后,在其一个子集团的几个工厂实施了施耐德电气节能管理方面的解决方案。这几个项目的投资回收期都在三年之内,最短的一个甚至只有1.7年,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这大大坚定了这家企业老总的决心,于是施耐德电气与之的合作迅速升级到子集团的层面,实施了一个集团中央管理控制系统以及下辖的十几个工厂的节能减排方案。这个项目目前已经进入到了运转周期。而这位老总并未就此止步,已经在计划进行各子集团经济指标和排放指标对标,为在整个集团层面推进与施耐德电气的合作进行准备。工业企业在确认了新技术、新理念的经济效益之后的执行力可见一斑,而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信息化与节能减排能够为工业企业创造的价值。
近几年,中国工业企业面临的不利因素很多。这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创造了产业升级的契机。对于着手实施产业升级的重点,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工控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建议都指向了自动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以及节能减排。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相关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被中国引入、消化和吸收——施耐德电气的PlantStruxure™协同自动化架构,以及选择在中国首发的ATV御程系列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它们的支持之下,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工业企业必定能够在产业升级的进程中把握先机,稳固自身的市场地位,赢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