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机器人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亲睐,也是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产业政策扶持力度较大,市场空间也十分明确,在这样的市场趋势下,全国各地都加紧了市场布局。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新一届中央政府报告政府工作。回顾2013年工作,李克强说,超级计算、智能机器人、超级杂交稻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智能机器人等一系列高科技产业是多么的重视。
国家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政策一直在加码。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就明确,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要重点发展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核心关键技术。同时在上海、昆山、徐州、常州、唐山、天津、哈尔滨、重庆、青岛等十多个地区了机器人产业园区。
而在这样的大趋势,大前景之下,全国各地也加紧了他们的“排兵布阵”,力求走在技术的前沿。
广州
2020年机器人产业将达千亿规模
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已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期,但由于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生产制约,96%都是使用外国品牌。而珠三角地区的工业机器人在装配、点胶、搬用、焊接等一般工业领域已广泛应用,需求年增长速度达30%。鉴于此,广州发展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可有效应对要素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涨。
“现在遭遇用工难的企业多为重复性、脏乱差的行业。使用工业机器人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变成技术密集型产业。”易鸣表示,《实施意见》拟在机械装备、汽车、食品、医药、电子、危险品制造等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业领域,引导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对传统生产线或生产系统进行技术改造。
目标:培育形成超千亿元产业集群
按计划,到2020年,广州将培育形成超千亿元的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其中包括形成年产10万台(套)工业机器人整机及智能装备的产能规模,培育1至2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百亿元级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和5至10家相关配套骨干企业,打造2至3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成为全省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先行区,全国最具规模和最具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之一。易鸣告诉记者,目前广州工业机器人的核心产值较小,大概在二三十亿元规模,但广州市场需求大。“只要攻克了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难关,我们是很有信心实现2020年目标。”
支持:四个层次加快技术攻关
广州该如何加快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的攻关?易鸣说,《实施意见》计划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合资合作、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等方式,开展减速器、伺服电机、驱动器和控制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研发;加强协同攻关、持续创新,弥补产业链薄弱环节。同时,指导企业加强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开展相关知识产权分析,推进相关专利布局。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制订各级标准。
沈抚新城
再加码18.3亿助推机器人项目
为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辽宁省委、省政府做出在抚顺沈抚新城大力发展机器人和现代印刷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对辽宁发展振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也必将对抚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转型、建设幸福美丽抚顺,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月24日上午,抚顺沈抚新城机器人和现代印刷项目集中签约在沈抚新城举行,抚顺市市长栾庆伟、副市长杜鑫等领导出席签约仪式并助签,见证了16家相关企业在沈抚新城投资建设项目的落地。
辽宁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站在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的高度,果断做出在抚顺沈抚新城大力发展机器人和现代印刷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对辽宁发展振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也必将对抚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转型、建设幸福美丽抚顺,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目前两大基地已经引进项目9家,总投资达到56亿元。
伴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机器人和现代印刷产业的蓬勃兴起,其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潜力巨大。当日,抚顺沈抚新城机器人和现代印刷项目集中签约,是沈抚新城两个基地迈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是将两个基地的产业规划付诸实践的重要节点,也是沈抚新城产业转型的历史开端。
本次项目集中签约项目为16个,投资总额达到37.2亿元,项目用地为1008.75亩。其中机器人项目8个,投资总额为18.3亿元,现代印刷项目8个,投资总额为18.9亿元。本次项目签约还包含3个重要项目,合同总额为13亿元,分别是沈工机器人产学研基地项目,陌越智能产业城和美程在线二期项目。
伴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机器人和现代印刷产业的蓬勃兴起,其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潜力巨大。当日,抚顺沈抚新城机器人和现代印刷项目集中签约,是沈抚新城两个基地迈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是将两个基地的产业规划付诸实践的重要节点,也是沈抚新城产业转型的历史开端。
抚顺市市长栾庆伟表示,抚顺市委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两个产业基地的发展,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推动这些项目早日建成达效,支持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努力将机器人和现代印刷产业基地建设成中国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天津
加速构建机器人等10大产业链
3月6日上午,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市经信委主任李朝兴向记者透露,今年本市将继续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加速实施“十大产业链”构建工程。
1、航空航天领域重点引进新型宽体客机,积极发展公务机,整合无人机,引进一批关键零部件项目,促进产业聚集;
2、节能与循环经济领域重点发展节能、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成套装备;
3、重型装备产业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机器人、3D打印、海洋工程等高端智能装备;
4、汽车(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快大众、奥迪等一批自动变速器项目建设,形成300万台规模,引进配套,打造千亿产业链,并加快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邮政、环卫、警务、出租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5、物联网云计算领域重点打造新一代互联网终端、行业电子、智能基础三条产业链;
6、石油化工领域依托龙头项目,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加快推进渤化集团转型升级改造;
7、绿色能源领域重点建设动力电池、光伏电池完整产业链,推进新能源自发电产业化;
8、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先进锂离子电池、先进高分子、高品质合金和稀土等高端材料;
9、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加快发展中药现代化,补齐医疗器械短板,做大健康产业;
10、绿色食品领域重点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食品深加工能力。
洛阳
下发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攻坚计划
2月12日从洛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了解到,近日我市正式下发《洛阳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下称《计划》),对未来三年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一一进行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我市推进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目标。
据了解,2012年我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448亿元,总量仅为全国的0.8%。2013年12月30日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将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推动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打造洛阳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抓手之一。
根据《计划》,未来三年,我市将按照市场导向与政策推动、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技术创新与开放合作、招商引资与本地培优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发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生产基地。
《计划》提出,2014年至2016年,全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到2016年年末,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800亿元,在装备制造业销售额中所占比例超过30%;在全市重点工业领域实现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规模化应用,现有装备生产线智能化率超过30%,制造业生产线智能化水平显着提升;培育产值超100亿元企业2家,超5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亿元企业50家;把伊滨产业集聚区、洛阳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产业链完整、集聚效应明显、竞争优势突出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专业园区。
围绕上述目标,未来三年我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重点将集中在工业机器人及关键部件、智能装备及关键部件两大领域。其中,工业机器人及关键部件重点发展系统集成、机器人精密减速器、控制系统三个方面,智能装备及关键部件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传感器三个方面。
扬州
各企业签订入园仪式
2月17日上午,农历马年正月十八,广陵区总投资10亿元的扬州卡力诺专用车有限公司特种车辆项目正式开工,强势拉开新年度重大项目建设的序幕。同日上午,落户广陵的东南大学扬州研究院、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扬州)、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广陵分中心也正式揭牌。
上午10:08,扬州卡力诺专用车有限公司特种车辆项目开工仪式在广陵经济开发区举行。市领导出席开工仪式,区委书记陈锴竑在开工仪式上致辞,区长陈曦主持开工仪式,项目投资方北京润昌重工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了项目情况。市领导与项目投资方负责人共同启动项目开工水晶球。张建、夏祥生、赵长松、张贵联等区领导参加活动。
揭牌仪式上,扬州格外机器人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代表分别与江苏东大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入园协议。中电科技扬州宝军电子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合作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也正式签约。
揭牌仪式结束后,现场领导、嘉宾还一同参观了目前位于广陵新城信息大厦的东南大学扬州研究院、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扬州)、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广陵分中心,详细了解研究院、科技园、广陵分中心的当前建设情况、入园企业情况,以及科研项目进展情况等。
当天下午,广陵还组织产学研活动,举行东南大学-广陵先进装备制造、电子及软件信息两场专题校企对接会,邀请东南大学专家教授团队现场答疑解惑,搭建东南大学和广陵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