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并非毫无理由。外资品牌机器人在工业机器人行业拥有40年以上的丰富经验,作为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行业,它们的规模效应也必然带来效率。同时它们在零部件、集成商及工艺上的努力是长期的,从而形成了巨大的优势。
专家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整体规模小,甚至有些还存在作坊式生产外,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国内机器人技术差,关键核心部件更差。
客户选购机器人,大多最看中的是机器人应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即运行中故障发生率低,并容易维护。这就涉及机器人制造水平问题。目前国内机器人的总体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仅相当于国外90年代中期的水平。
有数据统计,以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计算,国内机器人产品平均在8,000小时,而国外同类产品可达数万小时。
同时,专家也指出,虽然中国也有数家机器人制造企业,但本土机器人在精度、速度等方面都不如进口的同类产品。尤其是机器人制造中的关键核心部件,如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控制器等都长期依赖进口,例如精密减速器主要来源于占领全球市场份额90%的帝人、谐波公司。相比长期与帝人等公司合作,并且采购量巨大的外国巨头,国内企业采购减速器等关键核心部件的价格要高出很多,导致国内机器人成本难以降低,性价比上自然不占优势。一旦国外大型厂商纷纷降价,我国工业机器人面临的市场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如此看来,在技术差距大、关键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情况下,本土企业要想在外资品牌机器人垄断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犹如虎口夺食般困难。
7月底,有关专家全赴日韩两国参观了几家代表性机器人企业。专家说,韩国现代重工的发展模式令他深受启发。
已占韩国机器人市场份额50%的现代重工,自身并不制造减速器、伺服电机。“当专家询问现代重工有没有想过自己研制这两个关键部件时,对方表示,‘我们曾经衡量过,若自己研制,成本核算上不经济,可能辛辛苦苦做出来后,因为成本高,在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专家如是说。
在短期内不能实现机器人关键部件攻克时,我国的机器人生产企业应该首先借鉴“韩国模式”,走机器人集成服务路线,通过采购机器人关键部件或机器人本体,然后自行设计、制造配套的外围设备,制造各行业所需要的机器人成套系统以不断拓宽应用市场;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向“日本模式”靠近,实现工业机器人本体及关键部件的自主化生产,形成各司其职,分层面完成交钥匙工程的体系。
因此,国内大部分机器人企业在考虑成本收益核算的基础上,应该着眼于机器人产品应用,以应用带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一些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则可以通过国家的支持,争取在某个关键部件上实现突破。
具体到机器人应用市场,专家认为,国内企业必须在细分市场中寻找机会。
如ABB机器人通过分析中国劳动力构成来挖掘新的应用领域。专家指出,如今中国80后劳动人口中不少是独生子女,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对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加强,受这一因素影响最典型的工业行业将是电子行业,特别是其中的3C(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行业,这是我们未来关注的重点之一。据了解,ABB速度最快、精度最高的六轴机器人IRB120——“中国龙”,已经成为3C行业中非常抢手的工业机器人,而这款机器人正是中国团队研发出来的。
在外资品牌垄断的中国机器人市场,本土企业的日子仍显艰难。但是,也有相关专家认为:尽管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份额巨大,但随着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发展,关键技术、性价比优势以及品牌影响力终究会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认可。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