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立数字映像(中国)则是日立(中国)有限公司和日立民用电子共同出资、进行液晶投影机制造及销售的公司。业务移交和子公司化的细节将由两家公司进一步研究决定。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和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日前作出决定,将日立民用电子旗下的液晶投影机业务于2013年6月末之前移交给日立麦克赛尔。日立麦克赛尔将发挥其在光学业务领域的技术和销售综合优势,推动液晶投影机业务的进一步强化和高收益化。
配合此次业务移交,日立民用电子旗下的株式会社日立情映技术和日立数字映像(中国)有限公司也将成为日立麦克赛尔的子公司。日立情映技术是从事光学部件等模具的设计制造、以及组装电路板的制造和组装的公司。日立数字映像(中国)则是日立(中国)有限公司和日立民用电子共同出资、进行液晶投影机制造及销售的公司。业务移交和子公司化的细节将由两家公司进一步研究决定。
日立麦克赛尔凭借其自有品牌和覆盖日本国内外的销售网络,面向企业和消费者开展着广泛的业务,而光学业务是其着力强化的事业领域之一。以光学设计、模具、成型等领域的各类光学技术为依托,日立麦克赛尔向市场提供着用于智能手机、数码单反相机、汽车的小型高精度镜头组件,并努力拓展新的事业领域。而日立民用电子则拥有以影像、光学和传输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电子技术,使液晶投影机产品实现了高亮度和高分辨率,并在超短距投影方面具有优势。日立民用电子以全球的教育机构和企业为主要客户提供产品,取得了优异的销售业绩。
此次接管液晶投影机业务后,日立麦克赛尔将发挥其在既有光学业务领域、以及日立在液晶投影机业务领域的技术和销售综合优势,推动液晶投影机业务的进一步强化和高收益化,并努力开创新事业领域的产品和服务。
【参考】
1.相关公司概要
■日立麦克赛尔概要
(1)公司名称: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2)总部地址:日本东京千代田区饭田桥2-18-2
(3)法人代表:取缔役社长 千岁 喜弘
(4)业务范围:功能性构件、电池、裝置、光学部件、电器器具的生产与销售
(5)成立时间:1960年9月3日
(6)合并销售额:1,194.63亿日元(截至2012年3月末的2011年度)
(7)注册资本:122.03亿日元(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99.3%)
(8)员工人数:2,458人,含合并结算企业总计3,821人(2013年1月末)
■日立民用电子概要
(1)公司名称: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2)总部地址:日本东京千代田区大手町二丁目2番1号
(3)法人代表:代表取缔役 取缔役社长 渡边 修德
(4)业务范围:液晶投影机、影像设备等的开发、制造和销售;节能服务
(5)成立时间:2009年7月1日
(6)合并销售额:2,624亿日元(截至2012年3月末的2011年度)
(7)注册资本:10亿日元(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100%)
(8)员工人数:约600人(2012年12月末)
■日立情映技术概要
(1)公司名称:株式会社日立情映技术
(2)总部地址: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户塚区吉田町292番
(3)法人代表:代表取缔役 取缔役社长 吉武 贤一
(4)业务范围:汽车部件、光学部件等模具的设计、制造;塑料成型品的制造;高密度表面组装电路板的制造、组装;各类影像设备等的维修和销售
(5)成立时间:1975年6月28日
(6)合并销售额:99.52亿日元(截至2012年3月末的2011年度)
(7)注册资本:0.65亿日元(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50.8%)
(8)员工人数:约400人(2012年12月末)
■日立数字映像(中国)概要
(1)公司名称:日立数字映像(中国)有限公司
(2)总部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东山路98号
(3)法人代表:总经理 出口 雅晴
(4)业务范围:液晶投影机、光学产品等的制造和销售
(5)成立时间:2001年6月15日
(6)合并销售额:人民币13.5亿元(2012年)
(7)注册资本:人民币1.6亿元
(日立(中国)有限公司 52.4%,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25.6%)
(8)员工人数:约300人(2012年12月末)
■关于日立集团
日立作为一家集团企业,业务涉及信息・通信系统、电力系统、电子产品、家电、以及相关主要元件和材料等广泛领域,并致力于发展“社会创新事业”(通过IT实现高度先进化的社会基础设施业务)。
日立集团在全球拥有约32万名员工,2011年度的合并销售额达到9兆6,658亿日元。
详细信息请参见日立制作所官方。
■日立在中国
中国是日立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截至2012年3月底,日立在中国已拥有154家集团企业,正式员工约42,000人。2011年度(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日立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到10,734亿日元(约131亿美元),占日立集团全球总销售额的11%。
日立在中国的事业领域广泛,包括信息・通信系统、电力系统、社会・产业系统等。日立希望通过“社会创新事业”为中国的资源循环和低碳经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