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家企业,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核原料泄露事件、甬温线动车组追尾事故的双重打击下,其核电站数字仪控系统和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业务受到了很大影响。然而,他们却并没有一蹶不振,跌落谷底,而是化被动为主动,继续保持自身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在DCS、PLC的研发生产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并在节能减排的市场加大力度、深耕细作。——这家企业的名字叫“和利时”,一个中国自动化行业响当当的名字。
和利时集团总工程师罗安先生
在开阔宽敞的亦庄开发区,和利时红色的厂房和办公楼在翠绿草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明和醒目。
步入和利时的办公大楼,宽敞、整洁、明亮,没有奢华的陈设和富丽的装潢,一楼大厅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和利时集团”字样和LOGO,还有展厅。在形象展厅里,和利时近年来取得的各项认证证书、资格证书、荣誉证书及奖状呈现在记者眼前,让人已经感受到了它雄厚的技术实力。在业务展厅,展示了过程自动化、新能源、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铁路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几大领域的业务、产品历程,典型案例。和利时集团企业宗旨——“用自动化改进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环境”蓝色字样在展厅里格外醒目,也许和利时正是秉承这个宗旨,用实际行动正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环境。
和利时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罗安先生接受了《中国仪器仪表》记者专访。罗总精神矍铄,言谈亲切而平和,谈及和利时发展的历史,罗总娓娓道来。
和利时集团始创于1993年,是一家从事自主设计、制造与应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平台和行业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集团。企业成立之初是作为电子工业部第六研究所下属的一个事业部,由和利时的创始人王常力博士带头建立。正是这个小小的事业部,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和利时集团公司。
目前,和利时集团公司专注于自动化领域,业务涉及众多行业。和利时集团公司现有两个研发基地:北京、西安;两个生产基地:北京、杭州。北京基地的公司目前主要是涉及地铁和高铁业务、机械设备、驱动(PLC、运动控制)以及医疗设备相关的产品。杭州公司则是面向流程行业的DCS、面向大型装备的DEH、ETS等专业控制系统,生产执行系统MES、,实时信息系统 RMIS,仿真系统SimuPlant,计算机联锁系统CI以及设备管理系统HAMS等。此外,和利时还拥有一些参股公司,例如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是和利时与中广核公司合资的企业,专业生产核电站仪表控制系统。罗总特别介绍到,截止2011年年底的统计数字,和利时集团年销售额已经超过了三十亿元。
民族品牌PLC的崛起之路
“在PLC方面,我们最早是从2002年开始做起的。”罗总说。在此之前,和利时在自动化控制系统方面的业务主要是集中在DCS研发生产上。随着国内自动化产业的飞速发展,PLC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虽然PLC在任何一个设备上占的份额都比较小,但却是任何一个装备最核心的关键部件。在用户需求方面,国产PLC在价格和服务上更贴近国内企业的诉求,所以,PLC国产化对自动化控制领域摆脱国外垄断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DividePage:NextPage]
与DCS相比,PLC在国内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然而,纵观国内PLC市场,国外品牌PLC已经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国内企业受规模和实力等因素的影响,要在铜墙铁壁的国外品牌包围圈中突围,又谈何容易?
“PLC的销售和DCS有很大不同,PLC的销售模式是以产品本身为主。但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这样做,市场规模和品牌的认可度还达不到应有的程度,又没有相应的客户群,以及强大的销售网络,那么很难达到与国外品牌抗衡的目的。所以,我们还是借鉴DCS的销售模式来做,主要思路就是以服务、解决方案的方式来带动整体销售。”罗总如是说。
在PLC市场的开发过程中,和利时选择了一条充满智慧的道路,他们避免了与国外品牌PLC硬碰硬的刚性碰撞,而是寻找典型行业,重点攻坚。例如在水处理行业,和利时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将产品整合其中,形成合理的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和利时就是通过这样的项目逐步建立起产品的知名度,在用户群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从而形成了固定的客户群。而和利时PLC的销售额也从最开始的几十万,飞速发展至近亿元,为国产品牌PLC的发展做出了良好的榜样。
化被动为主动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核原料泄露事件、甬温线动车组追尾事故的发生,不可避免地对核电站数字仪控系统和高速铁路装备领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而这些领域也正是和利时的主要业务领域之一。谈及这些影响因素,罗总表现得很乐观,“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很快,很多其他国家也在建设高速铁路。去年出现事故之后,确实对行业有一些不利的影响,但是那些都是短暂的。我们也是很有信心的。和利时有自主的技术和产品,我们用自己的产品质量证实,我们的产品是可靠的,我们是有实力的。这方面的市场也是广阔的,还会有很多机会。并且,从2012年前半年核电和高铁领域的发展情况来看,整体趋势是向好的。所以,虽然这些大事件会对和利时产生一些影响,但是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
在质量管控上,和利时从1997年就引入了ISO 9000系统,并一直在不断改进着自身的质量体系。自动化产品一旦使用,就要求24小时运转,并且要求不能出现差错,特别是像铁路交通、钢铁等行业,对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出现事故则会导致重大损失。所以要求相关产品一定要符合安全标准。罗总介绍说,目前和利时在高铁方面的产品有十余个,其中的几个已经通过了目前最高的SIL4安全等级。
和利时在自动化领域的多方位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丰富的资源起到了良好的缓冲作用。和利时面对市场变化,合理地调配资源,2011年,尽管在核电和高铁领域受到了冲击,但是在DCS、PLC方面,和利时取得了比往年更快的发展速度。此外,罗总特别提到,在“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也带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例如近年来火电的发展放缓,新建电厂减少,但是老电厂的改造工作列入日程,相应设备需求量会上升。另外,在新能源方面,风电、垃圾发电、生物质能、余热发电等领域,和利时都取得了快速的增长。
真诚地为用户设想
“回过头来看,和利时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坚持着‘真诚地为用户设想’的思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和利时的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与国外公司相比,我们在市场规模等都不占优势,但我们的优势是在服务上。身为本土的企业,我们可以跟国内用户更贴近,帮助用户解决更多的问题。”
在采访中,罗总几次提到了“真诚为用户设想”的理念,对此,他解释说:“提出这个口号,就是说我们要站在用户的角度,为用户考虑他们需要什么。‘真诚’就是不要首先考虑我们能够卖出多少产品,赚多少钱,而是先考虑用户需要什么东西,在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企业自己的发展。”
[DividePage:NextPage]
在和利时,这个理念始终贯穿在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直到用户服务的一系列的过程之中。例如,考虑到目前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一般都比较复杂,相应的,操作系统也会很复杂,和利时尽量将这些软件工具做到简单易用、容易理解和使用,操作人员可以快速地学习操作。
世界著名的化工企业巴斯夫股份公司在上海新建工厂,需要采购自动化控制系统。经过长期的考察之后,巴斯夫将和利时列入了供应商名单,而能够进入这个名单的,全球不超过五家。德国企业以认真严谨而著称,而巴斯夫作为全球化工领域的领先企业,对设备的要求尤为严格。巴斯夫根据其自身情况提出了很多严格要求,对此,和利时耐心地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一一进行修改。项目完成了,经过专家团队的检验,和利时的产品服务被认定是合格满意的,在与国际企业的合作中,和利时又一次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客户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条件。无论哪个行业都要把满足客户需求作为核心问题。”对此,罗总的感受颇深。和利时的技术人员往往要面对面地与客户打交道,用户有什么需求也可以直接反馈给技术人员。过去,很多工厂中专设仪表车间,这就需要有一定的人力来专业从事仪表的日常维护工作。随着自动化行业的发展,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很多工厂会将这些业务委托给一些自动化公司来做,针对某个工厂的所有装置和系统进行维护,保养,升级,改造等工作都可以实现外包。和利时也在积极促成这种模式,为工厂都在减员增效服务。在服务时间上,当客户出现故障时,和利时保证在全国范围内24小时响应(边远地区如新疆是48小时响应),最大限度减少用户损失。
重视人才,培养人才
古语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和利时的名字中正包含着这三方面的内容,并且,将“人和”的“和”字放在名称之首,可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营造内部良好氛围是和利时一直秉持的原则。
从国有企业到股份制企业的转型无疑会有阵痛,然而却是和利时这家年轻的自动化企业脱胎换骨的蜕变历程。国有企业常见的人浮于事的顽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而增加员工的工作饱和度,并相应提高待遇,则带动了大家积极的工作风貌。
在自动化领域中,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质量、价格等因素,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企业,人才始终是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利时非常重视人才问题,罗总认为,一方面是培养,即尽快培养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开发,即挖掘员工的潜在能力,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在和利时的员工中,不乏从企业建立之初便一直伴随和利时成长的老员工,他们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在管理、市场、客户关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要员工自己有能力和愿望发挥自己的专长,和利时随时可以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展示平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国外自动化企业占据优势的市场中,和利时在逆境中突围而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拼搏出一片自己的天地,谱写出一部属于中国自动化企业的优秀篇章!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