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如何破题?

2025China.cn   2011年03月14日

    即将参加高考的小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词并不陌生。他从网上看到,从今年起,高校将新增140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主要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就读理科班的小华对新增的生物制药专业很感兴趣,“这些(专业)人才将来应该挺受欢迎的,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可能很需要这方面人才”。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向前发展,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不断引发各方关注。有专家甚至认为,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关键一环。

  现状:人才结构不合理 轻培养重使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晓兰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知识条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存在强烈的人才资源依赖性,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机制予以支持。

  “问题是这些产业业态本身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它的人才培养更是模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教授表示,主要问题在于该怎样定义国家所需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

  徐晓兰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既具有战略眼光又能把握高端技术的战略管理人才、掌握尖端技术的科技专家、能够落实执行的技术骨干以及负责执行的实施人才。 

  综合多位专家的观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存在“低端人才多、骨干人才缺、战略人才稀,人才结构不均衡”的突出问题。

  首先是能够把握战略新兴产业的科技领军人物严重稀缺。虽然我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技创新,但是投入产出效果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重要原因之一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军人才的不足。

  其次是承担和实施产业项目的科技骨干人才严重短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但需要指导方向的战略人才,更需要能够落实执行的核心骨干。而我国目前在战略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骨干严重不足,产业发展推动执行力不够。

  另外,“重使用、轻培养”的人才观念泛滥,可持续性培养机制缺乏。与国外相比,我国产业发展人才观念存在严重误区:一方面,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人才,纷纷采用高薪聘请等各种手段吸引和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却鲜有人愿意投入资金和时间培养人才。

  “短时间来看,高薪聘请是解决技术骨干人才不足的有效手段,但从总体上看,骨干人才的总量基本不变,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不能得到提升,也造成骨干人才的归属感不足,流动过于频繁,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影响严重,产业长期发展持续力不足。”徐晓兰表示。

  而从国外归国创业的多位人士却认为,国内并不缺乏人才。

  “近年来,国内不断完善引才政策,‘回国潮’一浪接一浪,很大一部分出国留学人员已经回国创业。”以创业人才入选“千人计划”的北京依科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杜进平博士说。

  此外,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科研人员离开了学术界而转向产业领域。

  已经回国创业8年的天津溥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在林表达了另一种担忧:“和我们一起回国的那拨人,70%以上的人才浪费了,20%的人在大学教书,只有不到5%的人成为行业领军人物。”

  “我们国家可能并不缺人才,不缺资金,但缺乏良好的规则。”于在林说。

  破解:创新培养形式、内容、机制

  国家显然已经意识到产业人才问题的困扰。2010年10月出台的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就要求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其中有“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述。

  早在2008年12月,我国就开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截至2011年1月17日,“千人计划”共引进1143人,其中,创新人才880人,创业人才263人。

  事实上,2010年6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目标:到2020年,要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等12个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

  多位专家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对策,综合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超前布局培养方向、合理设置培养课程,避免一哄而上。防止部分热门人才过剩和其他产业链必需的相对冷门人才缺失,造成产业链相关人才配置不全、结构不合理。

  积极采用会议研讨交流等培养形式,谨慎设立战略新兴产业院系,稳步推进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因为战略新兴产业属于前沿性技术,一方面可能代表未来方向,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参考国际成功经验,在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体系内,采用会议研讨、交流合作等时效性强、实施简便的培养手段,以避免风险。

  针对目前战略新兴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该合理布局职业培训、高等教育、在职培训、企业培养、国际交流等不同人才培养机制。利用职业培训培养基础实施类技术人才,利用高等教育体系培养技术骨干,通过在职培训提高人才的理论水平,通过国际交流提升技术人才战略眼光,逐步推动基础、骨干、战略梯队人才培养和锤炼体系的形成。

  针对目前社会“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可以考虑在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引导高科技企业和个人进行相关培训规划,并给予一定补贴。也可以政府牵头,通过财政支出联合企业建立职业培训基金,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筹资,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协同培养体系。通过财政支持和政策导向,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既重使用、又重培养”的可持续人才培养机制。

  结合国家重大专项,采用以国家重点需求为导向,以战略产业重大专项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战略新兴产业人才。

  “一个产业的发展,说白了就是要盯住人才,盯住他做的方向,然后给予足够的支持。但目前的问题是,除了‘千人计划’的资助外,其他资助渠道很少。”杜进平说,“我们现在完全是靠一种信念在做这个产业。”

(转载)

标签:人才培养 我要反馈 
什么是新一代机器人界面(HMI)?
ABB协作机器人,自动化从未如此简单
优傲机器人下载中心
即刻点击并下载ABB资料,好礼赢不停~
西克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