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能源三领域促成合作
中美是目前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大的两个国家,排放总和占世界的40%。气候变化与清洁能源问题,亦是本次对话的内容之一。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就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等相关议题向中外媒体吹风会上指出,目前,中美的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的三个领域:第一个是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因为中美两国都是汽车最大的生产国、最大的消费国。
第二个是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对中美两国也都同样重要。中国现在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领域,美国作为最大的国家之一,建筑耗能和建筑节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是清洁煤领域。尽管煤的消耗在美国不是最大的能源之一,但同样也是非常大。目前,在所有这三个领域中,两国科学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在中国这方面,这些科学家们都得到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他们研发工作的大力支持。
“在很多领域,特别是清洁能源领域,中美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曹健林强调。
值得一提的是,5月16日,骆家辉率美国内阁级贸易代表团抵达香港,代表团中有包括美国通用电气、波音、杜邦和杜克能源等在内的24家美国企业的高管或亚太业务负责人,进行“清洁能源贸易之旅”。贸易代表团先后到访上海、北京和天津。骆家辉高调向媒体表示,这次中国之行将重点推荐美国的清洁能源、能源利用、电力储存运输和分配等技术,希望能给美国带来更多商机和就业,同时也帮助中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在去年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美双方已达成一些具体的合作计划。根据该谅解备忘录,双方建立气候变化政策对话与合作机制,以推动:关于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政策的讨论和交流;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务实解决方案;成功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气候友好技术的联合研究、开发、应用和双方同意的转让;具体项目的合作;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和公众意识提高;中美城市、大学和省州应对气候变化的务实合作。
农业碳指标可对内、外贸易
迄今为止,两国在气候变化上的合作更多地侧重于清洁能源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其他方面是否有突破?
“中、美两国的碳市场都还未形成固化的游戏规则。两国各自都处在探索阶段,为双方进行开创性的合作制造了机会———中、美应该有可能在这一领域找到利益交叉点。在我看来,交叉点还有可能在农业碳指标。”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中国区副总裁黄杰夫告诉南都记者。
2003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美国首个区域性的基于自愿但具法律约束力的碳交易平台。作为其中很小比例的一个交易方式,交易所允许排放企业购买抵消碳指标来完成减排任务,类似于清洁发展机制。其中农业是重要的抵消碳指标来源。
黄杰夫介绍,据统计,到2009年,这个市场吸纳了美国3.5亿英亩可耕地中的150万英亩、4亿英亩林地中的100万英亩、4亿英亩牧地中的400万英亩。经第三方审计,7年来的碳减排量达到9000万吨。其中,有200万吨来自中国。
黄杰夫提议,中国可以借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开发的一系列针对农业的抵消碳指标方法,形成自己的一套标准,不仅可以用于对外交易,也可以作为将来内贸交易的基础。农业项目具有极大的正面社会效应,更重要的是,中国将出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碳价格信号。
中、美这两个农业大国,通过合作将美国过去7年积累的经验,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在中国的主导下进行对接,目的是在确保环境效应真实的情况下,工业排放企业可以利用offset指标实现低成本减排。这种思路,应该是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