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期累计投资8.8亿
据记者了解,北京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一、二期项目从1998年开始——为了迎接50周年大庆,当年,北京市交通系统上马了交通指挥中心、长安街交通信号智能系统、交警GPS系统、环路电视监控系统和驾驶员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等五大科技工程。
“在北京,无线传感器技术被‘智能交通’采用是在2000年之后,”北京邮电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建平对本刊记者说,“电子收费、交通安全与自动驾驶、停车管理、交通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是传感器技术应用的主要场景。”
据了解,目前北京全市各主要街道均埋设有感应线圈,“只要有车辆轧过,线圈就有电磁感应,并向计算机系统传达这一信息,计算机根据两个方向的车流量对红绿灯进行实时配时。”北京市交管局设施处信号灯科科长马旭辉表示,“去年长安街大修,很多线圈被破坏,交管部门用同样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视频监视器彻底更新了长安街信号灯的智能控制系统。”
据当地发改委刘印春介绍,截至2009年年底,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已完成一期、二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8亿元,五环路内城市道路“智能交通”覆盖率达到30%,城市道路效率提高15%。
据介绍,北京智能交通系统在国庆阅兵期间起到重要保障作用,“通过无线传感技术,交管指挥中心显示屏可以实时显示交通流量、流速、占有率等运行数据,并自动检测出各环路的交通事故和拥堵等交通事件,进行报警和录像。另外,在北京市二环路,智能交通系统还可以实时遥测汽车尾气污染数据,补充和完善了北京原有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
三期建设大规模应用RFID技术
2009年12月21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00万辆。而在2005年,该市相关部门曾预测,截至2010年年底,北京市才会拥有380万辆机动车。“2010年,北京的交通通行目标是:五环内平均时速20公里/小时,85%的公众通勤时间在50分钟以内。”主导制订《北京交通发展纲要》的北京市交通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说。
“北京的历史文物古迹约占旧城区面积的42%,道路不可能无限拓宽,公共交通智能化是改善交通的不二选择,传感网及RFID技术将是智能交通的发展趋势。”前述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吴建平认为“智能交通”建设将助首都实现上述目标。
据了解,为传感网提供信息采集的RFID具有识别距离远、存储量大、读取速度快、可应用范围广等优点,非常适合在智能交通和停车管理方面使用。“目前假牌照、无牌照、黑车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除,采用RFID技术实现车辆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就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车辆注册登记后加载RFID电子车牌,每个标签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ID号码——UID,制作芯片时,UID被放在ROM中,无法修改,可以实现防伪功能。同时标签可以被远距离识别,无需停车及干预就可以检查。”
在智能交通领域,RFID主要应用在以下场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海关码头电子车牌系统(EVI)、电子注册管理(EVR)和停车场管理系统。
公开消息显示,2009年11月底,沪、苏、皖的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正式开通联网,而12月底前,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上海等长三角四省一市高速公路网也实现ETC的互联互通,装有车载单元的车辆只需3~5秒即可通过收费道口,通行效率大为提高。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