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由于时间紧张,在部分投标者看来,国家电网公司在这次招标中采取了一些不甚合理的做法:比如要求投标企业按照新的技术规范在7天内制造出用于检测的样表,而正常情况下生产样表至少需要两周时间;在检测结果没有公布时,投标企业就需购买标书,导致没有通过检测的企业花了一笔“冤枉钱”;国家电网公司的关联企业在这次招标中获得先机,部分下属企业被指定为电表重要元器件的供应商,等等。
一位投标企业的高层将这些做法总结为“程序不公”和“利益寻租”,并称这将导致众多有实力而没关系,也不愿“灰色攻关”的电表企业被排挤出局。
国家电网公司有关人士称,这次招标严谨规范,没有听说投标企业反映的上述问题。
不过,据本报了解,国家电网公司已在后续工作中对这次招标进行了补救,并对随后即将展开的第二批智能电表招标进行了完善。
样表风波
广东一家电表企业的高层,用“连滚带爬”来描述他们11月初赶制样品时的紧张状态。那7天企业干部员工24小时连轴转的情景,他至今记忆犹新。
11月3日,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公告,决定对集中规模招标采购的智能电表进行招标前全性能试验,这一试验是该公司电表采购检测工作四个环节中的首个,之后还将进行到货前全性能试验、到货后抽样验收试验和全检验收试验。
尽管采取了自愿送检原则,但国家电网公司明确规定,送检样品的检测报告将作为公司智能电表集中招标的评审依据之一。这意味着,如果通不过招标前的全性能试验,电表企业即便参加了投标,也将被淘汰出局。
2009年下半年,国家电网公司计划通过“总部统一组织,网省公司具体实施”的新模式集中招标采购智能电表,改变以往由总部和各网省公司自行组织招标的传统做法。对全国600多家电表企业而言,国家电网公司成为近乎惟一的国内客户,能否中标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生死存亡。很多电表企业都将这次招标视为自己的“背水一战”。
原计划7月的招标工作,直到11月18日才启动。鉴于市场急需,国家电网公司留给首批智能电表招标的时间非常紧张,招标前全性能试验所能占用的时间更是屈指可数。
国家电网公司在11月3日发布的送检公告中,要求电表企业11月4日起至11月10日,将样品送至接收单位国网国际技术装备有限公司,而且这些样品须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刚刚颁布的智能电表形式规范、技术规范和功能规范制造。这样,企业从接到公告到生产样表再到送至北京,最长只有一周时间。
对于大部分电表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据上述广东电表企业的高层介绍,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新公布的智能电表标准生产样表,正常情况下需要20天左右时间,其中,仅制作印刷电路板,就需要大约7天时间。
为了按时交付样表,广东这家电表企业组织技术人员加班加点,连续熬了多个通宵,才仓促生产出样表。将样表送到北京时,颇费了一番周折。为了赶时间,样表必须用飞机运输,但由于电表内含有可能会在高空爆炸的电池,航空公司最初不同意空运,在通过高层疏通关系并进行了充分的安全保护后,这批样表才得以在截止日当天下午空运到北京。
广东这家公司属于国内电表行业中技术实力较强的第一梯队,该公司高层认为,自己公司想尽一切办法才勉强按时交付样表,那些实力不如自己的企业,正常情况下在一周时间内很难生产出样表。
但让这位高层惊讶的是,到11月10日,共有30多家电表企业交付了样表。这些企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同国家电网公司关系密切甚至有股权关联的企业,如许继仪表公司、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北川电子有限公司、浙江振华仪表有限公司等,另一类是技术实力相对较弱的江浙民营电表企业。
业内流传的消息称,国家电网及下属中国电科院的关联企业能按时制出样表,是因为它们借助身份优势提前拿到了智能电表的标准并进行了研发,而一些民营电表企业则通过向国家电网关联企业高价购买方案,也按时拿出了样品。但这些说法没有获得国家电网和相关企业的证实。
深圳一家按时交付样表的电表企业高层告诉本报,该公司是因为曾经受邀参加国家电网组织的智能电表标准的讨论,才得以比其他企业稍早一些获知技术要求。据他了解,在研发之前,一些与电网有关系的企业曾到中国电科院进行“磨合”。中国电科院在国家电网智能电表标准的制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院还承担了第一批样表在招标前的全性能试验工作。
程序不公?
12月9日,国家电网公司集中规模招标采购第一批智能电表的全性能检测工作结束,但测试结果至今没有公开发布。
同一天,第一批智能电表招标的开标仪式在济南举行,共有89家厂商参与了投标。这些企业直到开标时,仍然不知道自己送检的样品是否通过了测试。
按照正常的程序,企业应当在获知测试结果后,再决定是否参与投标。那些没有通过测试的企业,即便参与投标也无法中标,因此理论上不必购买标书参加投标。但国家电网公司11月18日至2009年11月25日发售招标文件时,企业对测试结果均一无所知,为了参加投标,它们均购买了标书并交纳了投标保证金。
国家电网公司首批招标采购的智能电表共划分为79个标包,每个标包的招标文件价格在50元-1000元之间不等。如果全部购买,再加上投标保证金和样表测试费,每家投标企业约需花费2000万元左右。
一些投标企业担心,如果自己的样品没有通过测试,除保证金可以获退外,标书款和测试费都将 “打了水漂”。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利润微薄的企业而言,这两笔费用将直接拖累公司的效益。
国家电网公司此次招标采购的智能电表包括2级单相远程费控智能电能表268万只,1级三相费控智能电能表26万只,以每只电表平均300元的价格估算,招标金额约9亿元。采购这些电表的10余家网省公司包括华北电网、山东电力集团、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等,都是电表的使用大户。
国家电网公司要求中标企业在2010年第一季度交付首批智能电表。
将网省公司的采购权上收至总部后,国家电网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力物资采购商。以此次智能电表招标为起点,该公司正在大力推行“总部统一组织、网省公司具体实施”的物资招标采购新模式,突破以往总部和网省公司两级集中规模招标的固定模式。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到2010年底,一级采购比例达到85%以上。
智能电表是国家电网公司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而采购的首批产品 ,未来拥有庞大的市场空间。湘财证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分析,中国共有2.7亿只电表,以每年更新20%、每只电表270元计算,智能电表的更新需求大概为145亿元,加上新增需求2000万只左右,智能电表年市场容量将达到200亿元左右。
中国几乎全部电表企业,都希望分羹庞大的智能电表“蛋糕”,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的电表企业更是如此。
一些电表企业反映,国家电网公司一些规模很小的下属企业尽管以前没有生产过电表,也没有制造许可证和运行业绩,但此次也参加了投标。
除此之外,让一些投标企业感到不公的是,国家电网公司在此次招标中指定了智能电表部分关键元器件的供应商,而这些供应商大多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关联企业。
不过这一说法被组织招标工作的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部一位负责人否定。此次招标的代理机构中电技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一位人士称,他们在审查标书时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不允许出现业主指定供应商的情况。
补救完善
国家电网公司似乎意识到了这次招标由于时间紧张而出现的瑕疵,并已着手采取措施解决招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2月16日,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公告,请参加第一批智能电表全性能检测的企业到中国电科院领取检测报告。公告中同时表示,对于在第一批电表送样检测中未能及时送检、送检后不符合要求或优化设计后希望重新送检的电能表生产厂家,可继续送检。在第二批智能电能表招标工作结束后,样品送检将常态化,即送检将不限时间,不限品种全面开展。
一天之后,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一份新的公告,称“考虑到本次招标项目的特殊性,以及各投标人给予的积极支持和配合,经研究决定,对本次已送样但未通过全性能检测的供应商退还其购买标包的标书款”。
某种程度上,这是国家电网公司在后续工作中,对第一批智能电表招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救,并对未来的招标进行完善。
第一批智能电表招标的代理机构中电技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一位人士对本报表示,此次招标是 “特殊时期的特殊处理”,随着时间的充裕和方案的完善,以后的招标将正常往下走。
国家电网公司对外联络部一位人士表示,未来公司今后还将分批推出更大规模的智能电表招标,即便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此次因为各种原因未能中标,只要能制出符合要求的智能电表,以后依然有机会投标并中标。
一些电表企业认为,在未来的智能电表招标中,国家电网公司应优化“游戏规则”,使之更加公平合理。例如,应改“最低价中标”为“平均价中标”,以避免电表企业通过价格战的方式赢取订单。同时,如果某些厂家生产的样品完全一样,这些厂家都应取消投标资格,以此避免一些厂家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方案参与投标。
事实上,我国另一家国有电网企业——南方电网公司已经在招标工作中采用了电表企业的上述建议。
面对强势垄断且不断收权的国家电网公司,一些电表企业开始担心自己的生存空间。一方面,随着下属网省公司通过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统一招标,电表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电表企业的不断扩张,将把体系外的电表企业置于更加艰难的境地。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将设备制造业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该公司今年收购了国内两大设备制造商许继集团和平高电气。在电表领域,山东电力集团下属的鲁能集团正在洽购国内一家主流的电表企业,还在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探讨引进后者的智能电表技术。
而国内的电表企业,大多仍处于规模较小、各自为战的状态。即便在投标时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通常也敢怒不敢言。在向本报反映国家电网公司此次招标可能存在的问题时,这些企业不约而同地强调不能透露身份。它们担心一旦被电网公司获知,处于明显弱势的公司将受到致命打击。
此前,国内一家主流的电表企业曾和山东电网发生商务纠纷。随后的三年中,这家企业在山东没有获得一份订单。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