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

风电设备制造业目光应瞄向海外发展

2025China.cn   2009年12月15日
       在“潜在过剩”的阴影笼罩下,“为未来的产能寻找出路”,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纷纷将目光瞄向了国外。 
       在日前召开的2009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做此判断。 “今年可能是我国风电设备制造行业走向世界的一年。”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国内风电巨头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挥起了进军海外的大旗。“五年内进入全球风能行业前五名”,金风科技的目标下,是我国风电制造行业国际化的勃勃雄心。
  “过剩”真伪
  连续几年翻番的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让我国一跃而至世界风电大国之列。截至去年,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达到1.2万兆瓦,位居世界第四。而支撑其快速发展的,正是我国日渐崛起的风电装备制造行业。
  以华能新能源产业控股有限公司为例。在其目前18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容量中,有90%是国产化设备,利用率为98.65%。“国产设备质量基本可靠,可以支撑行业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这是华能新能源总经理赵世明的评价。
  随着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以及国家对风电设备国产化和规范化发展的支持,通过技术引进、联合研制或自主研发,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能力大幅提高。目前,关键零部件本土化生产能力已达到80%以上,兆瓦级风电机组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而风电设备,也从过去的主要依靠进口,到2007年内资企业的新增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外资,2008年我国内资的累计装机容量也达到75%以上。
  相应的,国内整机制造商也在短短几年时间,由最初金风科技一家的孤军奋战,飙升至目前的80多家群雄争霸。在充分展示了新能源产业朝气蓬勃的同时,这也成为该行业被多方诟病为“疯狂”、“失控”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接连下文,将风电制造产业列入了水泥、钢材等六大产能过剩的领域之一。
  但对于被贴上的“过剩”标签,该领域并不完全认可。相关企业,以及行业协会,都在不同场合予以澄清:在目前的80多家本土企业中,真正具有批量生产能力即年产100台以上的不超过10家,而年产超过1000万千瓦产能的只有3家,其他的或者样机刚刚下线,或者是在准备,“能不能做起来都不一定。”
  “现在装备供给还没有达到充分饱和的程度,”赵世明表示,目前华能新能源也只能在一线的3、4家供应商中做选择,好的产品技术依旧供不应求,“就在9、10月份,我还要给他们打电话———设备到不了,着急啊,我要请供应商吃饭。”
  尽管提法尚存争议,但潜在产能存在过剩倾向却是不争的事实。施鹏飞算了一笔账:由于国内面临电网制约,今后十年国内风场的建设速度可能会维持在年装机1000万~1500万千瓦之间,而前3家企业就可能占到90%左右的市场份额。而如果80家企业的产能释放,其制造能力也至少是4000万千瓦。
  随着市场增速减慢,“这么多产能国内肯定消化不了,我国的制造商必须要走向国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贺德馨对记者表示。
  
“走出去”大势所趋
  “要将国内风机制造行业的产能,放到国际市场上考量,”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也在不同场合表示。有预测认为,2010年后,随着各国新能源政策的逐步释放,国际市场需求将是国内的3~4倍。
  据施鹏飞透露,通过提供贷款,现在中国政府正在推动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把我国的风电机组带到非洲去。“就像十几年前丹麦政府给我们提供优惠贷款,把丹麦机组带到中国一样。”
  事实上,我国部分风机制造企业已早早布好了进军海外的棋局,通过海外收购、投资建厂、招兵买马等,从本土化走向了全球化。
  2009年7月24日,湘电风能有限公司以1000万欧元收购了荷兰达尔文公司,通过获得其拥有的5兆瓦直驱式海上风机和相关专利,该公司瞄准了欧洲的海上风电市场。
  而金风科技早在三四年前就已开始了人才储备,目前其研发团队拥有来自维斯塔斯、GE、西门子等跨国公司的优秀人才。2008年,金风斥资4120万欧元收购了德国一风机设计公司Vensys,该公司将在德国生产制造1.5兆瓦和2.5兆瓦的风机,主要出口欧洲。
  与此同时,金风科技也开始加大在美国市场的投资力度,包括销售风机设备和建设风场。其总裁郭健坦承,早在公司设计之初,他们就在考虑做大做强、走出国门。目前,其首批销往美国的机组已经发运,预计年内完成安装并发电,而销往古巴的机组也将进行安装调试。此外,“南非项目、澳大利亚项目都在谈判过程中。”
  据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韩俊良介绍,该公司已有一批机组在国外成功并网发电,“我们3兆瓦的机组已经全面向市场推广,特别是全球市场,华锐未来五年的战略就是成为全球具备竞争力的风电制造企业。”
  而广东明阳风电技术有限公司也毫不示弱,其总经理王松表示,“五年以后希望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0%,同时30%的产能能够输出到海外”。
  
“功课还有很多”
  “走向国际不是靠低价竞争,”在被问及中国风机是否将以低价作为打开国际市场的利器时,韩俊良予以坚决否认,“价格不是市场生存的根本,技术、价格、服务这一综合的能力,才是我们在国际市场发展的根本因素。”
  事实上,中国风机制造商显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按照华能新能源的统计,在设备利用率上,其风场里的国产设备为98.65%,进口设备超过99%,“但国内设备每千瓦只需6000多元,而国外设备则为7000~8000元,利用率相差1%,但价格差距却高达上千元,国内设备性价比优势明显。”赵世明认为。
  “但在竞争力上,我们还是第二,”贺德馨告诉记者,技术水平要引领世界,还有很多路要走,“必须要进一步提升风电设备自主开发能力,现在可以依靠规模化等来降低成本,但到了一定程度,成本是不易降低的。”
  施鹏飞也表示,我国企业的对外并购,不应是单纯的收购、合并,而是借机吸收国外技术,或将之变为中国企业的一个研发中心,进而使中国企业成为国际性企业。“毕竟,风电在中国真正规模化发展也才只有五年时间,尽管有很大的能力扩大产能,但真正能独立开发或掌握并使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较之国外还较差。中国企业应该与先进国家合作,共同研发新的适合不同风况的产品。”
  “每个国家都有其市场、法律、环境、管理特征,我们会针对其特点开拓市场,”韩俊良表示,华锐风电正在筹建欧洲中心、北美中心,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
  对此,贺德馨提醒说,要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必须要取得所在国的产品认证;其次,风机要在国外风场运行三年以上,“而这些,要从现在就开始准备。”
  金风科技董事长兼CEO武钢也表示,“中国风机进入国际市场,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技术,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例如,在电网标准、风机认证标准、风机外观的设计上,中国企业都需要投入更多精力。”

(转载)

标签:风电设备制造业 我要反馈 
什么是新一代机器人界面(HMI)?
ABB协作机器人,自动化从未如此简单
优傲机器人下载中心
即刻点击并下载ABB资料,好礼赢不停~
西克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