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我国原油产量只有区区12万吨,而2008年达到1.9亿吨,60年增长了1583倍,居世界第五位。
1949年我国天然气产量700万立方米,2008年则达到760.8亿立方米,60年增长了10868倍,居世界第九位。
六十年,我国石油工业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成
7月份出炉的2009年世界500强,中国石油再创奇迹!经历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洗礼,中石化首次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前10强,排名第9位;中石油首次进入前20位,名列第13位;中国海油由去年的第409位跃升至第318位。中国石油企业已成为全球大公司阵营和世界石油工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这仅仅是中国石油工业从落后走向强大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几代人都能见证这样的史实:中国石油工业是为了甩掉“贫油”的帽子才奋发图强并成就了今日的辉煌。一组简单的数字,概括了60年来新中国石油工业非同寻常的历程、惊人的速度,让世界懂得了什么叫“石油奇迹”: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原油产量仅有12万吨,而2008年中国原油产量达1.9亿吨,增长了1583倍,比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1.8倍,居世界第五位;2008年天然气产量达到760.8亿立方米,是1949年的10868倍和1978年的5.6倍,居世界第九位。
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石油工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基于这种共识,新中国成立后,在举国上下的关心支持下,我国石油工业迅速崛起。
为了解决我国工业发展的能源这一基础问题,毛主席和党中央对石油工业十分重视,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把石油勘察、石油开采列为一项重要任务。1959年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在东北松辽盆地发现地下油田,当时命名为“大庆”。经党中央的批准,1960年石油部调集来自全国石油战线4万名职工开进茫茫大草原,投入开发油田的大会战。在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施工设备十分落户、投资很少的情况下,硬是靠毛泽东提出的“革命加拚命”的精神,苦战三年,创建了一个年产600万吨的大油田和一个大练油厂。建设速度比苏联杜依玛兹大油田快一倍。大庆油田是在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苏修撤退专家、停止支援、卡我们的脖子的情况下,完全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创建的。大庆的事迹对当时的中国无异于成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使整个工业战线受到振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53年底,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把地质学家李四光请到中南海咨询。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中国地质的研究,运用其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向中央领导人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此后中国石油地质工作实施了“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
正是石油勘探重点战略的东移,让大庆、胜利、华北、辽河等一系列大型油田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荒原中的大庆命运也因之改变。
1956年发现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个突破;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大规模开发,甩掉了“贫油”的帽子;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了。”到1965年中国石油产量达1131万吨,比1957年增加了6.75倍,从此中国石油实现了全部自给,靠“洋油”的时代就结束了!
大庆的经验受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64年发出了“学解放军、学大庆”的号召。自此,全国工业战线掀起了“学习大庆经验、创大庆式企业,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道路”,培养“三老四严”良好作风的热潮。(注:“三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四严”: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继大庆油田的开发,接着又以同样的方式开发了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随着中国现代石油工业基地的建成,与此相联系的石油化工、化纤、塑料等一批新兴工业也迅速建立起来。这标志着一个以石油、能源为领军的新的工业模式的出现,中国工业发展开辟出新局面!
1971年12月19日。《纽约时报》在一篇名为《王进喜式人物正在使中国前进》的文章里说道:“当尼克松总统于明年2月21日到北京去寻求同中国达成某种和解的时候,王进喜已经去世一年多时间了。尼克松之所以要访问北京,多半是由于王进喜以及像他这样的其他中国人……”对于新中国的石油工业而言,这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起点。对于百业待兴的新中国工业,石油意味着一切。
我国创立并不断创新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油田开发理论和一整套勘探开发技术,使我们相继发现并建成了胜利、新疆以及海上等一批大型油气田。到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跨入了世界主要产油国行列。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大庆油田始终致力于科技的自主创新、持续创新,逐步发展形成了一整套非均质多油层大型陆相砂岩油田的勘探开发地质理论及技术系列。
改革开放后,中国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石油工业快速发展,为下游石化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推动了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了以石油为原料路线的现代石化工业的迅速崛起。这30年间,我国原油产量年均增长2.3%,是同期全球平均增速的2.5倍;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5.6%,为同期全球平均增速的2.1倍。
为保障油气资源有效供给,我国管网体系建设已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管网。西油东送、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大型油气管道的贯通和开工建设,尤其是西气东输管道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大大缓解了东部地区能源短缺的矛盾。
这30年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石油工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国际化经营。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油气资源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能源需求大幅增长,200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达到2.24亿吨,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倍,“九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为4%左右;2005年我国石油消费量达3.2亿吨,“十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达7.3%。为保障油气供应,我国石油工业加快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石油供应从“自给自足”走向国际合作。
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改革方案》,决定把石油部改建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并将所属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分立。同年9月17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成立。自此,中国石油工业基本形成以陆上、海洋、石化三大公司为基础,分工较为明确,各自独立经营的格局。
1998年中央决定实施石油石化战略大重组,通过行政性资产划拨和互换,将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石化总公司改组为两个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公司,实现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三大石油公司基本实现了从政府向企业的转变,为后来两大集团内部重组和上市奠定了基础。
1999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海油按照“主业与辅业分离、优良资产与不良资产分离、企业职能与社会职能分离”的原则,开展企业内部重组,组建了各自的股份公司。2000年和2001年,三家股份公司先后在海外成功上市,成功走上国际资本市场的大舞台。
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石油工业逐步融入世界石油工业体系。海外合作区域已扩展到非洲、中亚—俄罗斯、亚太、美洲和中东地区等世界主要油气资源富集地。在国际合作中,成功运作了一批大型项目,获得了可观的油气储产量。
目前,中国已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和管道项目合作。2007年海外原油作业产量达到8800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达到80亿立方米,原油、成品油进出口贸易量达到2.1亿吨。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同多个国家签署了油气领域合作协议;俄远东原油管道中国支线今年9月中旬即将完工;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已经输油、二期今年内投产;中亚天然气管道将于明年建成投产;中石化成功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成为迄今为止我国海外资产收购最大一笔成功交易……西北、西南、东北及海上四大石油战略通道基本就绪,初步形成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较大规模的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基本实现油气供应来源的多元化。
石油资源的稳定供应,为下游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炼油大国。按照《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目标,到2011年,我国原油加工量将达到4.05亿吨,并在现有基础上形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石油下游产品乙烯产量已由1978年的38万吨猛增到2008年的1025.6万吨,增长26倍;2008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产量分别达到3129.6万吨、238.3万吨和2241.3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45.1倍、22.2倍和153.3倍,已跻身石化产品生产大国。
今年是人类开发石油资源150年。新中国石油工业60年的发展历程,比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相差了近百年。但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却在这60年中创造了诸多令世界瞩目的奇迹。从李四光、王进喜时代开始中国石油产业的创新之路,到了今天依旧薪火相传。现代科技研发能力的提高,不断提高着中国石油加工、转换和利用效率。在某种意义上,石油产业的现代化进程直接决定着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速度和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石油工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将创造更多的奇迹!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