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把2009年确定为全国“质量和安全年”。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一个重要批示中指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对扩大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的我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质量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我国工业产品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的集中表现,是标准缺失、标准偏低和标龄偏长。所谓标准缺失,是指我国工业产品标准在很多领域仍存在空白;所谓标准偏低,是指我国工业产品标准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10-15年左右;所谓标龄偏长,是指我国工业产品标准,普遍存在更新换代速度慢的问题。特别是国家标准,“超龄服役”的现象比较严重。总的来看,我国工业产品标准对国际标准体系的影响力在整体上相当弱。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ISO186个技术委员会(TC)、600个分技术委员会(SC)中,只承担了一个TC和5个SC秘书处的工作,而发达国家基本控制了ISO主席和副主席的领导职位,其中英、美、法、德四国承担秘书处的工作,就占了秘书处总数的65%左右。这种状况表明,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产品标准体系至今还远未形成,难以适应企业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二是我国工业产品的品牌竞争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突出表现在品牌的技术含量不高、品牌的培育力度不足和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许多工业产品的关键技术依靠引进,工业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特别是在产品技术研发的投入上明显落后于人。有研究机构曾经对部分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的强度(研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进行过比较,结果发现中国大体上只有3.6%,而美国和日本分别是27.9%和19.1%。从发明专利的统计来看,我国发明专利的数量只是日本和美国的1/30,且大部分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真正具有工业实用性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数量很少。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发明专利的构成中,外国企业和国内企业的比例是6.4:1,即大部分发明专利都是外国企业申请的。
三是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淘汰缓慢,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这是因为,在我国的工业领域中,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等现象比较普遍。总的来看,我国工业存在的落后产能问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行业,落后产能的问题比较严重;二是相对于高端产品而言,低端产品落后产能的问题比较严重。例如,还是在2008年上半年的时候,我国机床行业就已经出现了“高端失守,低端混战”的局面。一方面,经济型数控机床和中高档数控机床的走势出现了明显分化,普通机床库存增加,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高档大型数控机床订单饱满,供不应求。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两相比较,形成了对比强烈的反差。
四是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众所周知,提高工业产品质量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管理问题。既然质量管理是一个体系,就表明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不局限在产品质量一个方面,而是包括很多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很好的经验,例如耳熟能详的“鞍钢宪法”、大庆的“三老四严”等。据说,我们国家的“鞍钢宪法”曾经被日本偷偷学去,对后来形成的日本式管理方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我们自己,对这些好经验反而渐渐地淡忘了,像狗熊掰棒子一样,掰一个,扔一个。
五是质量监管不到位。质量监管之所以不到位,是因为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正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域比较严重。而一些政府官员的腐败,经常和政府的部门利益联系在一起,既表现了“既得利益部门化”的特点,又表现了“部门利益法制化”的特点,在所谓的势力范围内,巧立名目,预留“设租”和“寻租”的空间。一些政府官员在谋取个人和部门利益的同时,质量监管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
在发生了一系列质量安全事故后,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尽管从1978年-2008年,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1.98%,尽管中国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伟大转变,一大批工业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尽管中国内地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数量,今年达到了创纪录的34家,但迄今为止,拥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工业企业,仍然少之又少。
需要指出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提高产品质量。1991年初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通知》,1992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质量会议, 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产品质量法》,1996年国务院颁发《质量振兴纲要》。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把2009年确定为全国“质量和安全年”,这就意味着,质量不但是一种竞争力,不但是一种战略,质量还是一件关系国家产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情。惟其如此,提高产品质量,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既要使我们历史悠久的质量管理传统发扬光大,又要与时俱进和国际惯例接轨。(文/ 阿甲)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