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09年后,以西藏矿业(000762,收盘价18.20元)、杉杉股份(600884,收盘价11.62元)、中信国安(000839,收盘价11.84元)、中国宝安(000009,收盘价8.59元)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概念股掀起了牛年第一轮冲击波;此后行业振兴规划以及科技部、财政部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陆续公布,下游整车厂商如安凯客车(000868,收盘价5.49元)、福田汽车(600166,收盘价9.59元)等的行情也随之启动。去年国庆节前,“股神”巴菲特斥资18亿港元入股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这一名词由此走入A股投资者视线。
可以说,“新能源汽车”成为了今年以来市场表现最耀眼的概念,追逐概念的资金已经将产业从上至下仔仔细细地“篦”了一遍。
随着多项扶持规划的出笼,新能源汽车将从“概念”变成具备现实产能、实实在在的产业。谁才是这个新兴产业的实质受益者?
【产业链解析】
电池技术是关键
业内研究员们普遍认为,混合动力车是未来数年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主流。
常规来说,混合动力汽车产业链大致分3个环节:上游有有色金属原材料,中游有车载动力电池材料供应商和电池生产商,下游有整车厂商。对核心技术的掌控,使中游电池厂商将成为行业发展最大的受益者;而整车厂商几乎很难在这场行业盛宴中分享到什么。
考察点1整车厂商
缺乏核心技术主导权
按照发改委相关界定,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技术为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用招商证券分析师汪刘胜的话来说,就是车载电池、电动机和电控系统。其中电池技术尤为关键,东海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赵世光告诉记者,之所以新能源汽车价格居高不下,就是因为动力电池组成本太高;一辆造价26万元的丰田普锐斯,电池成本在8万元左右,占整车成本的1/3。
中下游之间的这种关系,不禁让人想起几年前起步不久的液晶电视产业。面板是平板电视最主要的成本,而当时境外大厂完全掌控了这一市场,导致下游品牌厂商完全没有话语权——时任创维数码(00751,HK)董事局主席的王殿甫直言,“80%的利润都被面板厂赚走了。”
研究员们的观点也印证了这一猜想。天相投顾分析师指出,当前的行业趋势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汽车电控化、模块化趋势非常明显,而整车企业变得更像是服务型行业。控制系统供应商控制着汽车产业链的研发和技术方向,获得最高的利润。
另有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员讲得更加直白,他说,目前国内的现状是,整车厂商没有自己核心的东西。作为混合动力车核心部件的车载动力电池和电控系统,基本依靠进口,自主核心技术不高;很多整车厂商实际上不是在“生产”新能源汽车,而是在“组装”新能源汽车。他表示,如果整车厂商不能自主拥有核心技术,必然要受制于电池厂商,成本问题也不能得到解决。
考察点2车载电池
技术难 成产业化瓶颈
电池技术依然是制约纯电动汽车产业化的瓶颈,在车载电池比功率、比能量、循环次数、耗费的充电时间长短等关键指标方面均存在着瓶颈,这点在核心技术与它基本相同的混合动力车上就可以观察到。
混合动力车3种车载电池中,铅酸电池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早已退出主流应用;镍氢电池虽然是目前商用化主流,但是上述主要指标的实验室数据均低于锂电池,且理论上基本不存在提升空间;锂电池尽管性能优越,然而安全性尚不能得到保证,且相对较高的成本也阻碍了其商用。日信证券分析师樊恺郁就表示,电池性能不佳使纯电动汽车在行驶里程上有很大限制,此外还有些现实问题——现在尚未建成纯电动汽车专用的充电站。
燃料电池汽车虽然是真正的“零排放”,但离我们更远。汪刘胜告诉记者,目前燃料电池汽车主要采用氢能源电池,不仅对技术的要求很高,而且由于涉及氢能利用,各方面都需要非常大的投入。
天相投顾分析师也表示,目前燃料电池造价太高——采用白金作催化剂,质子交换膜价格同样昂贵,氢的制取、密封和储运困难。据悉,北京奥运会时有厂商提供的燃料电池客车成本达到了350万元/辆,而同期混合动力客车的成本则为100多万元。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