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在金融危机中倒下的汽车企业或许来自韩国。
韩国双龙公司9日表示,董事会8日决定申请企业回生流程,这预示双龙进入类似于破产保护的程序。上汽昨日回应称,放弃双龙经营权是在非常时期的无奈之举,各方应共同努力援救双龙,如果工会坚持罢工则表明其不积极救助双龙的姿态,双龙未来将葬送在工会手中。
上汽无奈放弃经营权
双龙公司在9日的声明中表示,最近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韩国国内销售的急剧下降以及出口装船量的减少,扩大了经营亏损,再加上金融市场信用紧缩的影响,无法实现正常的融资,双龙面临着严重的资金流动性问题。
双龙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其总销量仅为9.2665万辆,比2007年减少了29.6%。其中2008年12月的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高达50%以上。资料显示,双龙除2007年实现盈利(2.1亿元人民币)外,2005年、2006年、2008年(预计)累计亏损为28.58亿元人民币。
直到本月5日,上汽还在继续援救双龙。上汽向双龙支付了一笔总额达4500万美元(约合600亿韩元)的款项。上汽表示,这不是注资,但作为既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付款,希望这个项目能够帮助双龙缓解部分短期现金流压力。
上汽12日表示,上汽作为大股东已经表明了援助姿态,但韩国政府以及银行却不配合援救。双龙董事会决定申请破产保护,是无奈之举。
双龙董事会也在9日的一份新闻稿中指出,虽然通过各种渠道屡次跟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关方接触,但是没有说服对方。为了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不得不在当天的董事会中决定申请企业回生流程。
据悉,企业回生程序是企业破产预防法律制度的一种,即在预见到公司将要出现破产情况时,通过调整公司股东、债权人即其他人员的利害关系,使公司避免破产。
2005年1月,上汽出资5亿美元(当时超过40亿人民币)收购韩国双龙汽车,目前持有其51.33%的股份。
双龙控股股东上海汽车(600104,SH)10日在公告中指出,截至2008年11月30日,按中国会计准则,上海汽车拥有的韩国双龙的权益为18.51亿元(未经审计)。目前公司正对财务方面的具体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和测算,公司密切关注韩国双龙申请进入企业回生程序的进程。
对于双龙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后,现在车主维修将如何处理?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有限公司双龙汽车中国营销部市场部经理顾豪表示,目前公司的经营仍正常,在没有接到进一步通知之前,公司作为双龙在中国总代理的职能不会发生变化。
分析师认为,双龙进入破产保护程序预示着中国汽车企业首个海外收购案失败,但“壮士断腕“的举措对上汽未来发展有利。
经营正常化方案待批
双龙公司表示,在向法院申请回生流程的同时,确定了经营正常化方案,并表示将强有力地推动此方案。
据悉,按照韩国法律,双龙目前的经营将由韩国法院接管,在7个工作日内,法院将决定是否接受双龙企业回生流程申请,如同意将成立接管委员会,由债权银行,专业人士、股东组成,对下一步计划作出判断。
8日,双龙汽车董事会要求双龙公司通过强有力的自救计划,为尽快实现公司经营正常化,劳资双方齐心协力尽最大的努力。
在拯救双龙过程中争议最大的裁员问题,双龙董事会也已经提出了解决方案。
董事会表示,由于销售量急剧减少,应该实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但是为了员工的雇佣稳定,要求通过多方面的方案。比如,进行希望退职,轮休(轮休工资从平均公司的70%减少到50%),今后两年减少工资(最高10%~30%)以及冻结晋升、晋级、新招聘、暂停福利等方法大幅减少固定费用的支出,从而改善结构费用,并与工会充分协商。
这比此前传闻的上汽要求双龙一线工人裁员2000人缓和了许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双龙公司董事会认为所欠工资直接关系到员工生存问题,应优先解决的方针,已决定在9日支付2008年12月份的工资。
但在等待韩国法院回应前,双龙工会于昨日宣称将发起“要求中国上海汽车赔偿损失的签名运动”,并有75%工会成员支持罢工。
专家看法
双龙面临“内忧外患”
著名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指出,上汽双龙整合后内部矛盾从来就没平息过。随着金融风暴加剧,韩元严重贬值,韩国金融机构的压力超大,对韩国企业的输血功能退化。效益滑坡的双龙在资金流动性短缺时难以从韩国的银行贷到足够的款项,使得企业经营状况加剧恶化。另外一个原因是,韩国工会与外国企业的矛盾无法调和。
招商证券汪刘胜认为,上汽不是不想救,而是双龙目前的产品结构无法适应全球提倡节能的大环境,竞争力已经不强。目前,双龙的高档轿车“主席”只在韩国有市场,产品地域性太强,而大排量SUV的发展前景并不被看好。
著名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则认为,欧洲和日本中、大型SUV产品正强力挤压双龙的市场,现在美国三大都逼得要转型,而双龙不具备转型的条件。
汪刘胜表示,目前,双龙被重新收购的可能性为零。进入破产保护后,其自救成功的可能性极小。如破产清算,上汽将从近年来麻烦不断的双龙抽身,停止进一步在双龙方面亏损,对上汽未来发展有利。
分析师对于此次教训有着共识,就是先搞好自主品牌再说海外并购。钟师认为,在若干年内中国车企去并购或参股一些国外的技术开发型企业或有特点的零部件企业倒是可行之道。与其拯救国外破产的车企不如花钱在自身上打造自有品牌的车型。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