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汽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与此相伴的则是汽车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和交通事故中的伤亡人数。如何在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有效降低重大交通事故发生率,尽可能实现高效和安全的统一,是当今世界许多人关心并为之努力的课题。ESP电子稳定程序就是目前为止最应当广泛推广的汽车安全技术。
一、何为ESP
ESP是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电子稳定程序的缩写。它是由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国博世(Bosch)公司于1997年首先批量生产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十年来ESP电子稳定程序不断改进,始终是针对汽车制动器作用的最先进的安全设备。
一组惊人的数字在呼唤着先进安全系统的普及:每年全世界有约60万人死于汽车交通事故;在中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为9万,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的人数更是多达46万。而三分之二的汽车重大交通事故都与失控、侧滑有关。幸运的是以“防止侧滑”为目标的ESP可以改变这一切:自奔驰品牌的全部车型装配ESP以来,其产品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比例下降了42%。专家推测,在不同的道路状况下,ESP可以将重大交通事故发生率降低35%~50%,也就是说每年可以挽救约25万人的生命,并使约百万人免遭伤残之苦。
用最简明的语言来概括ESP汽车电子稳定程序的作用就是“防止侧滑”。随着高速公路网络在全世界的不断发展以及其他交通环境的不断改善,汽车的行驶速度越来越快,车辆高速行驶时出现的侧滑、失控也就越来越多地成为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当车辆迅速躲闪道路上的障碍物,或以很高的速度驶过弯道的时候,也包括车辆一侧车轮快速轧过雨水冰雪的时候,汽车往往会因严重的受力不平衡出现侧滑,进而造成失控、翻滚,很有可能酿成车毁人亡的惨剧。按照物理公式的计算结果,失控的车辆理论上是可以被驾驶员重新调整回正常状态,但这要求驾驶员在百分之几秒的时间内就要将方向盘打上几圈,并且不能打多一点也不能打少一点!大家都知道,人的反应速度是有限的,动作的速度是有限的,操作的精准度也是有限的,所以在实际中往往是再出色的驾驶员也无法拯救突然失控的汽车。
此时,ESP电子稳定程序就可以大显身手。通过遍布在全车多处的传感器,ESP电子稳定程序可以得到数据,并计算出车辆实际行驶轨迹与驾驶员希望的行驶轨迹间的差值。一旦这一差值达到某个可能出现危险的数字时,ESP电子稳定程序就会独立地针对某一只车轮进行力度适当、时间短暂的制动,使车辆以被制动的车轮为转轴,向着驾驶员希望的行驶轨迹旋转,从而令车辆的行动状态恢复平衡,使潜在的事故化险为夷。
值得一提的是,ESP可以使车辆的行驶状态尽可能接近物理极限,却不可能突破物理极限。也就是说,即便你的爱车拥有ESP电子稳定程序,你也不可盲目地开快车。举个例子,如果你一定要用150公里的时速通过限速80公里的弯道,那么包括ESP在内的所有安全系统都无法避免事故的发生。此外,由于ESP是一个原理简单,却要求工作极其精密细致的系统,是在车型开发时同步进行调教的,因此,ESP只能在汽车制造商的生产线上进行安装,而已经购买未配备ESP的汽车则不可能在4S店,更不可能在街边的维修店加装ESP,这也算是并不那么“平易近人”的先进科技留给人们的遗憾吧。
二、中国市场中的ESP
ESP电子稳定程序的先进性已无需怀疑,但它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的装配率却令人失望。截至2006年底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只能为3%的汽车提供ESP,而这可怜的3%也基本都是25万元以上的高档轿车。是什么原因使九成以上的国产车不能装配ESP呢?
是技术瓶颈使得ESP的大量装配难以实现吗?不是!在中国生产的许多车型在其欧美版本上都可以提供ESP,所以对他们来说想将ESP带入中国几乎不存在任何开发成本和技术问题。
是成本原因将ESP变成了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吗?不是!其实一辆装配ESP的汽车成本只增加1000~3000元,与多数公众的接受范围相吻合。
是中国消费者对自己生命不珍惜,不愿为先进的ESP埋单吗?更不是!调查中100%的人在得知ESP的功效后希望对其进行进一步了解,并对目前中国市场ESP装配率之低表示不满。还有84%的受访者在购车时愿意重点考虑装配ESP的车型。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ESP在中国市场装配率如此之低呢?归根结底还是公众在认识上的不足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轻视。
ESP技术已引入量产十余年,但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这里的消费者却对其了解甚少。笔者曾对近百名20至50岁,且对汽车有不同程度接触的受访者进行问卷和谈话调查,虽然其中63%的受访者听说过ESP电子稳定程序,但是只有15%的人能够基本说清楚ESP的作用。这与消费者对于安全气囊和ABS的认知程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作为ESP的发明者,博世公司对于这项消费者无法直接购买的技术做了很多广告。这已经非常可贵了。可是由于ESP电子稳定程序的命名与ABS防抱死制动系统、ASR防滑差速锁等安全系统一样,由三个令人费解的字母和一串高深莫测的翻译组成,想让中国的消费者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并不容易。笔者认为给它一个中文名,比如“ESP逸安电子稳定程序”也许并不是个坏主意。
然而即便大家记住了“ESP”也并不足够。由于产权等原因,电子稳定程序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大众等公司使用ESP电子稳定程序(本文采用这一名称);宝马公司、马自达公司则有DSC动态稳定控制系统;丰田公司使用VSC车身稳定控制系统;本田公司拥有VSA车辆稳定性操作系统;日产公司则使用VDC车辆行驶动态控制系统等等。这些系统虽然原理相同,可是一般人都会被这些繁杂而难寻规律的“缩写”搞得一头雾水,更无法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异同。
ESP作为一种电子程序,不像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一样直观、实在。它细腻的工作也令驾驶者难以察觉,是个真正的“无名英雄”。这导致许多消费者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令它变得难以接受。
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媒体在宣传、介绍ESP方面力度不够,无论是文章篇数还是文字量都和这样一项关乎数以万计人的生命的技术不相称。既然消费者不了解ESP,厂商也就趁势会避开ESP的装配,省下那一点成本更好地投入到“价格战”的斗争之中。有一实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2007年中期,国内一款定位于13万~18万元的高档家用轿车上市,本款车由于全线不提供ESP遭到了专业人士的不满。其制造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此车上市之后,如果消费者对加装ESP的呼声很高,那么我们会很快提供。”半年多过去了,从该款车型的持续热销可以看出由于消费者的不知情,未提供ESP并未影响其市场受欢迎度,制造商明明有能力为消费者提供ESP,却在揣着明白装糊涂。
ESP在中国装配率低的更重要原因是,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此重视不够,没有通过优化其社会影响力来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由于有关部门没有就ESP的装配对生产厂家提出任何强制性要求或引导建议,各厂商为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就不积极主动地在产品上配备ESP。
三、装配ESP应列入中国汽车的行业标准
汽车安全技术水平与无数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先进的安全技术应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所享有,而不应成为富有车主显示财富的工具。
正是本着“科技服务大众”的思想,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先后颁布法令,强制要求或积极引导ESP技术的使用。例如美国于2007年4月通过文件,要求2011年9月以后所有在美国市场销售的总重低于4.54吨的车辆必须将ESP列为标准配置;欧洲一些国家也以不同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ESP尽可能普遍地在各种车型上安装,2006年底其新注册的车辆已有45%装备了ESP。
国外的先进经验值得借鉴。既然ESP电子稳定程序可以有效地降低重大交通事故发生率,从而挽救许许多多人的生命,我们就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其成为中国汽车的行业标准。这样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随着人们对“生命无价,敬请珍重”的更深更广的理解,以行政方式提高汽车的安全行驶水平已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调查中94%的受访者在了解ESP之后都希望它能尽快成为所有中国汽车的标准配置。
(转载)